第188章 截胡澳州的課題(第2/2 頁)
:“國外的文獻都是這些猜想?你是哪本書上看到的?”
“呃,我是垃圾場裡的廢紙堆裡翻到過的,所以印象特別深刻,要不是我想從事外科,否則早就去研究這個什麼細菌了。”
蘭麗娟又陷入了沉思:“你的意思是,讓我去胃粘膜標本里,透過顯微鏡去找這種細菌,可是找到了又如何呢?”
陳棋沒好氣地說道:
“找到了這個細菌,你做統計呀,比如胃炎患者,100個人裡面,1000個裡面,有多少個找到了這種細菌呀,如果絕大多數病人胃裡都能找到,那你馬上可以寫第一篇論文,胃腸道發現不明致病菌。
這是第一次,第一篇論文到手了吧?緊接著你可以研究第二個課題,這種細菌是透過什麼發病機制,引起的胃炎?這一步就關鍵了,不是一年兩年能出成果的。
後面的事情後面在說,你一定要在84年之前,先在我們國家的《內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如果有機會就投稿到國外去,到時我們家吃香的還是喝辣的,就全靠你了。”
蘭麗娟再次不解:
“為什麼要這麼急?如果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我不一定能在一兩年內完成,而且我也沒有研究經費,醫院可憐的課題費也不會給我這種剛工作的小醫生。”
這是個很現實的問題,八十年代的研究經費非常緊張,都是要按資論輩的,年輕人根本拿不到。
但只有陳棋知道,澳洲的兩個醫生,會在1984年將發現幽門螺旋菌的論文發表在《柳葉刀》上,注意,這篇論文只是說發現了這種細菌,還沒有深入的研究。
陳棋要做的,就是希望自己女朋友能截胡這個論文。
一名醫生要想往上爬, 要想成為名醫,光會看病是沒用的,上級領導評價你就看你有多少sci、nsc論文,包括將來評職稱,升職務都是如此。
一片頂級論文的加分,遠遠超過你臨床看了一千個,一萬個病人的分數,甚至是超過好幾倍。
這種畸形的評價體系,就造成了後來醫院裡面那些什麼主任,什麼科長的,說起來一套一套,做起ppt來更是得心應手。
但真遇到了疑難雜症或者危急重症病人的時候,卻是雙手一攤,這不會,那也沒會,這種“ppt專家”在外科特別多。
還是那句話,陳棋和蘭麗娟都時無依無靠的人,上面不靠山,家裡沒幫助,唯有自己努力,才能在將來醫學界佔有一席之地。
陳棋沒想過發財,但他也有自己的野心,他要成為自己國家,甚至全世界最厲害的外科醫生,如果做不到,那重生有什麼意義?
同時,他也希望自己的伴侶,配偶也能一起進步,共創未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