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岐黃之術,方書之祖(第1/2 頁)
對於周真人的到訪,牡丹又驚又喜。 喜的是,在這深山老林見到了故人。 驚的是,沒想到周真人和楊真人還有一些淵源…… 在玉清觀正式修行之後,牡丹才對道教有了一些深入瞭解。 因為修行方法、理念的不同,道教也分諸多流派,其中茅山宗更是人才輩出,香火鼎盛,和李唐皇族關係密切。 雖然如今武則天重佛抑道,不過歷代民亂多以道家符讖號召,所以還要拉攏一二,以鞏固其統治。 而且如今武則天年歲已高,開始迷戀道教的神仙長生術,近兩年在處理佛道關係上有了微妙的變化,變為佛道並重…… 這也正是周真人一直駐守明堂、守護乾陵的原因。 其實道教的諸多派別,牡丹也分不太清。 她只知道周真人精通神仙方術,奇門遁甲;而楊真人更注重養生之術,以醫傳道。 在玉清宮修行的日子,牡丹經常看到有慕名上山求醫的人們,而楊真人偶爾也會上山採藥,下山行醫。 牡丹覺得奇怪,就偷偷的問了楊真人身邊最得意的弟子妙常。 因為妙常經常跟在真人身邊,日常修行似乎也與她們這些弟子不盡相同…… 從妙常的嘴裡,牡丹這才知道,原來楊真人曾經師從藥王孫思邈,通曉養生之術。 雖然牡丹孤陋寡聞,但是對於藥王孫思邈,尤其他的傳世醫典《千金要方》,也是如雷貫耳。 孫思邈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千金要方》因此得名。 不過牡丹只知道他是藥王,卻不知道孫思邈也是一名得道高士。 原來因為道教初期“以醫傳道”,修仙道先要通醫道,所以道教中名醫輩出。 藥王孫思邈正是其中一位道家名醫,被後世稱為方書之祖。 他不但精通岐黃之術,深諳莊老學說,也通曉佛家經典,在多年的行醫修道中,將儒、道、佛的養生思想與中醫學相結合,提出許多切實可行的養生長壽之法。 比如後世熟知的節制飲食,疏通氣血,起居有常,遵循自然…… 而牡丹日前修習的服氣、存思、辟穀、調息等功法,正是此中養生之術。 而且,孫思邈不僅精於內科,也擅長婦科、兒科,尤其重視婦幼保健,著有《婦人方》三卷,《少小嬰孺方》二卷,置於《千金要方》之首。 也是在此時,牡丹才明白,為何武旦會把楊真人請來玉清觀做主持。 對於兩位體弱多病,養身延命的小公主而言,修習此道自然是再合適不過的。 —— 玉清觀修行的日子清靜悠長,除了每日修習功課,就是看楊真人行醫。 看著妙常修習醫書,慢慢的,牡丹心裡也萌生了一個念頭。 她不再滿足於簡單的修心養身,也想要深入鑽研,跟著楊真人修行醫道。 其實關於修道成仙,長生不老,牡丹從來都不痴信,但是這養生之術,行醫之道,確是牡丹十分崇拜的。 何況,一個女子在這大唐,若無一技傍身,除了嫁人生子,似乎別無出路。 像她自己,雖說略有才華,也有時運,從一個小婢女,稀裡糊塗的混成了東宮少傅。 但是作詩行文,吟歌弄舞,終究不過是悅人之用,還逃不過被各種賜婚。 深究起來,其實索然無味。 想她這幾年,怕是就要在這深山之中陪著兩位公主慢慢度日,與其虛度時光,還不如修個一技之長。 比如林遠,因為精通建築,做了冬官侍郎,在這大唐盛世一展身手,意氣風發,總算沒有白來一趟…… 如今遇到楊真人,也是自己的機緣。 即使將來自己回了現代,也是有百益而無一害;萬一不能回去,也算一技傍身,可以行醫濟世。 所以,牡丹向楊真人表達了自己的意願。 得知牡丹的意圖,楊真人十分欣慰。 本以為這些宮中女冠,吃不得苦,靜不下心,沒想到竟是好學之人。 何況,這個武牡丹,天資聰穎,頗有道緣。 這些年,她收了不少弟子,勤奮的也有,聰穎的也有,但是勤奮又有天賦的,卻沒幾個。 比如親傳弟子妙常,雖說也算聰穎,卻不夠沉穩,總是有些浮躁,急功近利。 所以,楊真人欣然應允,讓牡丹和妙常一起,跟隨她學醫問道。 跟隨楊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