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十六)報團取暖(第2/5 頁)
工部上疏,預計建設一千四百座火力發電廠,工期十年,預估支出五億三千萬兩。
這批次火電廠建設完畢後,大明發電量將達到十五億千瓦時。
如果這期間軍備院能對發電機進行升級,那大明發電量或許能實現翻倍。
同月,監國太子朱仲柄硃批同意,各地開始興建發電廠。
臘月,朱仲柄手書送往齊國,希望大明軍備院能與齊國科技院對電力進行聯合研究。
此時,齊國與大明之間尚且無法做到在大明洋鋪設電纜,因此只能透過船隻交流。
紹慶十七年正月初二,齊國回信同意。
四月,黃河以南多地連續降雨,以至於山水暴發,黃淮交漲。
洪澤湖、洞庭湖等地湖水漫溢,河道決口,致使南直隸、湖廣、貴州、江西、浙江、山東等省均有受災地區,其中以南直隸水災尤為嚴重。
中都鳳陽、穎州、泗州所屬十九州縣,因淮河水發而受災,百姓田園廬舍被淹,夏麥、秋禾無收。
六月,黃河異漲丈許,以至洪澤湖潰堤,洪水沖毀民居數萬間,三萬六千餘名百姓遇難。
紹慶皇帝焦急,親赴前線安撫百姓,同時下令軍隊、兵馬司出動抗洪救災。
八月,經各省官員統計,天下災民數量不下兩千萬。
紹慶皇帝聞報,十分焦急,指示戶部及各省官員不拘常例,竭力拯救百姓,並親自提筆下旨,示意水退之後,地方官員要倍加撫綏,毋致百姓失所。
九月初,紹慶皇帝召北京內閣、六部官員至南京。
此時大明的國庫之中,刨除用來儲備的黃金外,尚有紙幣四億三千餘萬兩,常平倉有糧三億六千餘萬石。
紹慶皇帝下旨,限制各省百姓流通一月,並要求各省官員在這一個月裡對受災的百姓直接發放賑濟銀和賑災糧。
賑災具體標準是一人發銀十兩,糧三石。
此外,工部要在事後以工代賑,為百姓免費修葺房屋,同時發放工錢。
災後,工部負責對黃河、淮河進行修葺,軍備院負責研究水患,要徹底杜絕黃河潰堤的現象。
十月,水患平定,各省官員招撫百姓清理黃泛區。
同月,軍備院實地考察過黃河、淮河、長江之後,又根據齊文王留下的手札,提出分段式修建大壩,以此讓大壩獲得蓄水庫容。
天啟年間由於技術不達標,因此無法實現,但眼下已經過去七十多年,大明早就擁有了在黃河、淮河修建大壩的能力。
不過,對於徑流量極大的長江,眼下軍備院還是無可奈何。
得知軍備院的建議,紹慶皇帝當即下旨讓工部考察修建黃河上游大壩。
紹慶十八年四月,齊國東京城與中都城人口相繼突破百萬,在他們之前人口突破百萬的齊國城市只有擁有二百八十六萬人口的西京城。
同期大明突破百萬人口的城市已經達到七十二座,人口最多的北京城甚至居住著四百六十萬人口。
數量龐大的人口帶來了巨大的用水需求,以至於順天府境內諸多河流斷絕。
同期的北直隸人口數量也突破兩千萬,三角澱面積較之天啟年間縮小四分之一。
如這樣人口增長的而導致湖泊縮小的例子並不僅僅存在於北直隸,其中較為嚴重的是河西的居延海,以及安西的蒲昌海(羅布泊)。
蒲昌海在天啟年間尚東西長百二十里,南北寬六七里。
到了紹慶十八年,由於安西人口突破一千萬,蒲昌海東西長度僅有六七十里,南北寬三四里。
按照安西大學水利學士的估計,如果安西人口繼續增長,那蒲昌海或許將在五十年內徹底消失。
軍備院也在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