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老兵們的退伍不褪色!(第1/4 頁)
唱完了歌,施喜山也安排服務員上菜。簡錦川被打斷了一下,等菜上完,才緩緩地介紹起了他們粵省電視臺拍的那部紀錄片。
“其實就是講港城迴歸的紀錄片,雖然這個題材已經被拍得太多了,但這次我們找了一些企業家、明星,都是一些比較有名氣的港城愛國人士,用訪談的方式,請他們講述他們眼中那段歷史。”
“是為了明年拍的吧?明年是迴歸二十五週年吧?”
老團長祝德輝敏銳地抓住了重點。
“對,所以現在還在製作中。”
簡錦川點了點頭。
“小楊這首歌適合用在港城迴歸的紀錄片嗎?不是說唱的是在外面漂泊的孩子回家鄉嗎?”
施喜山是在場眾人中唯一一個沒有看過歌詞的,剛才聽大家唱歌,他也光顧著鼓掌熱鬧了,沒有聽仔細。
不過沒關係,簡錦川顯然是有過仔細研究的,他給施喜山分析起來:
“小楊這首歌,雖然說唱的是鄉土情懷,但我覺得歌詞寫得很有深度,像一年又一年,一生只為這一天,就想要舊夢重圓,想要血脈再度相連,等等,這些歌詞,延伸到家國情懷,用到港城迴歸,也沒問題吧?”
簡錦川匯總的這幾句,讓剩餘幾個人聽起來都忍不住點頭表示贊同。
楊謙卻有些慚愧,這歌是被他強套上了鄉土情懷,實際上人家本來就是唱的家國情懷啊!
不過話又說回來,這首歌雖然是創作於寶島,但在港城迴歸上面卻被運用過很多次,楊謙看到在另一個時空的地球上,就誕生過很多版本的《把根留住》的大合唱。
當然,誇還是要他來挨誇的,誰讓這個世界是他拿出的這首歌呢?
“小楊寫的詞,有氣魄,也有高度,這首歌要是隻給紅橙節用太可惜了。川子,你可得安排好這事,要是用了,對小楊你來說,意義是很大的。”
老團長祝德輝也是看得很透徹。
“小楊,去給簡老師也倒杯茶!”
歐陽承提醒了一下楊謙。
“祝老師、簡老師、向老師、施老師,請喝茶!”
楊謙拎著茶壺,挨個倒了一圈,最後還給自己老師倒上。
“客氣了、客氣了,小楊你叫我施老師不如叫我施老闆,我就一介俗人,不像你們大作家、大歌星的。”
施喜山笑眯眯地跟楊謙點了點頭。
“哪有,都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施老師能把福喜園開得這麼大,肯定也是深諳經營之道,經營同樣是一門藝術。”
楊謙的話,讓施喜山聽得心花怒放,笑著一直跟歐陽承說楊謙有前途。
不過,施喜山不知道,楊謙並不像他以為的那種嘴巴很甜、很會鑽營的人。
楊謙雖然倒了茶,也叫了老師,但這些真的跟他們討論的“前途”無關!
因為歐陽承只是覺得楊謙不會留在荷城,但楊謙自己卻很堅定,知道自己不會走仕途的道路。
未來的路他是要自己一步一步蹚出來的,而不是等著讓老師給自己鋪出來!
簡錦川的紀錄片是否用《把根留住》,對他未來的發展不會有太大影響。
可能有人會問了,既然這樣,楊謙何必對歐陽承畢恭畢敬,又何必向其他人喊老師呢?
這個問題,楊謙其實也很老實地回答了——三人行必有我師!
楊謙對幾位老師的“恭維”,除了出於對長輩應有的尊重以外,也是因為楊謙覺得應該向他們學習。
尤其是簡錦川和向洪鋒這兩位,他們的唱功,以及他們對《把根留住》這首歌的演繹,都是很值得楊謙去研究的!
至於歐陽老師,楊謙認為他是自己職場的領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