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第1/2 頁)
「那邊有個遊客中心,從裡面穿過去,後面就是售票處和檢票口。」
「好,我知道了,謝謝。」她拿著登山杖背著包往男孩示意的方向走去。
「對了姐姐,千萬別買遊客中心裡的紀念品噢!那都是騙外地人的,都是殺豬價,不要買哉!」
男孩補充道。
「好,曉得哉!」
安山市毗鄰沈青的老家,兩地方言所差無幾,都屬於吳語系,說起來別有一股軟綿綿的溫柔。當地人就算是講普通話,也會帶著方言的習慣,會在句中加入一些方言語氣詞,她聽起來格外親切。
小男孩說的沒錯,穿過遊客中心便是售票處和檢票口。照理來說,作為山上的商戶,她上山是不用買門票的。但顯然檢票口的工作人員並不認識她。
「商戶?你哪家店的?」
「二十三道,山頂上那家店的。」
「最頂上那家?可老沈前年就去世了,你是?」那名工作人員看沈青不像是來逃票的,格外耐心地問。
「我是沈富國的女兒,這是營業執照。」
她開啟手機,從相簿裡找到前幾天剛重新註冊好的執照掃描稿。
那人仔細地核對了資訊,確認無誤後,給她開了無票通道的鐵門。
「噢,是老沈的囡啊。你是來重新開店的?」
鐵門厚重的「吱呀」聲彷彿開啟了她一段塵封的回憶。
那時候她還沒上小學,媽媽帶著她爬山,也是從這扇鐵門開始,一步一步爬過了安山的二十三道彎,花了整整一天時間站到了山上開著店的爸爸面前。
爸爸驚喜的眼神讓小小年紀的她頓時忘了剛剛爬山的精疲力竭,騎在他脖子上扮大馬,指揮著爸爸燒開水給遊客泡麵吃。
如今,爸爸的店已經變成了自己的店,一種奇妙的宿命感隨著山路在眼前的放大而愈發清晰。
「嗯,來把那家店重新開起來。」
「難得啊,你這樣年紀的女孩願意到我們這裡來開店。爬得動山的伐?你現在上去,大概要到傍晚才能到山頂了,路上吃的都帶著伐?」
確定了沈青的身份,他對於老沈的女兒格外熱情,說完這幾句,又從遊客中心拿了本登山指南給她,交代了好幾遍安保室的電話才放她上山。
沈青翻著登山指南。
安山上下的二十三道彎被簡單地畫成了示意圖,紅色的數字標明瞭每一段路大概要花費的時間,白色的注釋則介紹每道彎的景點和特色。
安山算是千古名山,雖然山路崎嶇,卻因二十三彎的盤旋和從古至今眾多名人的到訪而吸引了源源不斷的遊客。這份指南的背面還列了幾首廣為傳頌的關於安山的詩篇。
其實她前幾天在火車上已經上網搜尋過許多登山攻略了,二十三道彎中哪幾段路最吃力,哪幾段路上有飯店,她也基本瞭解過。不過翻著紙質的指南還是更加安心。
「二道,當地民居,也是挑山工們通常住的地方。」
照著指南的介紹,沈青果然在尚未變得陡峭的山路邊遇見了一間又一間的農村小樓。二三層的小樓飽有生活氣息,晾在陽臺上的花花綠綠的衣裳讓山色變得更為樸實。
一般的村民其實並不會選擇住在這裡,畢竟與外界的生活有一定的隔絕。這兒住著的,多半是在安山生活著的一種特殊群體——挑山工。
山上修路,需要的石頭,由挑山工扛;商戶賣貨,需要的貨物,也由挑山工扛。一根杆子,扛在肩上,兩頭懸掛著重物,將他們的肌膚壓出一道紅痕。雖然辛苦,但大山少不了這樣一群人,溝通山的上下。
他們並不是安山獨有的,曾有人用「行走的脊樑」稱呼過另一座大山的挑山工們。
這些年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