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頁(第1/4 頁)
只有第二道,有封地的貴族,對不能養私兵這條詔書有點不滿。
不過面對眼前的幾萬大軍,不滿的貴族都選擇了沉默。楚朝輝是這支軍隊的實際掌管人,而西侯的堅定支持者就是這位軍權人物。兩次內亂讓吳國貴族們變得膽小,他們再沒公開反對的底氣。
西侯最後一道詔書是責令鄭鈺銘對王庭上下和有軍功的將領士兵評功論賞。鄭鈺銘執行最後一道詔書執行得最乾脆也最大方,獎賞名單一出,王庭上下的貴族全喜笑顏開。
第113章
從夏朝開始,就置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大秦建國後,沿用也是這樣的封爵制。爵位均世襲罔替,封地均稱國,這樣形成各種大大小小的諸侯國,諸侯國內又置侯、伯、大夫、士等爵位,侯、伯、大夫有封邑,對封邑也可以行使統治權、唯受命於諸侯。 這種封爵制久而久之,出現了尾大不掉的後果。聰明的諸侯君主意識到這種制度會讓他們失去對地方的控制,就如秦天子失去對諸侯國的控制一樣。
不想自己落到跟秦天子一樣的地步,八年之前,趙國國君率先在國內進行了制度改革,將封主的封邑改成食邑,封主們封地上的農民為他們勞動交租,但不能在那裡實施行政權,趙王將行政權收歸回了中央。
吳國緊鄰趙國,吳王也曾想像趙國那樣進行制度改革,不過被漪姬勸住,漪姬正要靠姜大夫的封邑發展自己的實力,哪肯吳王大刀闊斧對封主們進行改革。漪姬勸諫的理由是,趙國先嘗試變革還不知後果好壞,吳國完全可以等看到趙國改革後的變化再做決定。
被漪姬一勸,吳王的改革計劃便拖延下來。趙國改革爵位制度後,國力一天天強盛,吳王卻因為身體緣故,再無精力對吳國現狀大刀闊斧。
有趙國改革成功列子在前,燕、楚、齊、魯等國國君已經陸續進行了或者準備進行爵位改革。
西侯取消賞賜封邑和取消封地私兵,走的不過是趙王先走過的路,吳國國內的大世家已經在動亂中少掉一半,再加楚朝輝對全軍的實際控制,西侯改革遇到的阻力比趙王當初變封邑為食邑還要小。
對貴族們改革的惡人由西侯做了,鄭鈺銘就得出面做好人來穩住人心。受取消封邑的改革制度傷害最大的,在吳國貴族眼裡,其實是鄭鈺銘和楚朝輝兩人。
鄭楚兩人的功勞,按照常規,楚朝輝最起碼可以得到大夫級別的封地,鄭鈺銘這樣的公子身份,侯爵級別的封地是逃不了的。現在鄭楚兩人不出聲反對,眾人就看鄭鈺銘如何獎賞有功之臣,鄭鈺銘的獎賞如果不到位,兩人就會失去很多貴族的支援。
鄭鈺銘首先向西侯提議,驃騎大將軍和東、南司馬的爵位都提升一級,驃騎大將軍由原來的伯爵晉升到侯爵,東南兩位司馬由士提升為伯,蔚山有功的貴族只在蔚山地區有地方爵位,在王都沒有王庭爵位,這次被鄭鈺銘提議封分了大小不等的爵位。魏慎和魏仁兩人被提議封分的爵位最高,為伯,魏慈為大夫,郭泗、陳蒙、餘奎為士。最先投奔蔚山的封主們也在原有爵位上晉升一級,同時被提議封大夫的還有西侯封地的文宰。
鄭鈺銘提議的封爵貴族名單在人們的預料之中,只有周成和衛青、曾遊三人封士的提議,引起貴族們的側目,衛青還好,是鄭鈺銘和楚朝輝收養的平民,周成和曾遊就是奴隸身份了(曾遊的實際是山匪,為掩蓋山匪身份,只能對外宣稱是買來的奴隸)。貴族雖然議論紛紛,卻沒有誰出面諫言,蓋因這三人功勞很大,如果他們是貴族,完全可以受封至大夫爵位。
除了榮譽上的獎賞,接下來就是物質上的獎勵。為了補償功臣不能得到封地,鄭鈺銘用大量黃金和珠寶玉器做賞賜,甚至從別墅拿出一套十二隻水晶酒杯做賞賜品。
別墅中的這套水晶杯是無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