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亂(第1/2 頁)
天鳳四年以後,天下大亂盜賊四起,各地人民紛紛群起反抗。琅琊海曲婦女呂母為被縣宰冤殺的兒子報仇,率眾攻破縣城,處死縣宰,自稱將軍,出沒於海上,其勢力迅速發展到數萬人。天鳳五年,東海人力子都率眾起義,隊伍迅速發展到數萬人,活躍于徐州等地,王莽遣使者發郡國兵擊之,不能克。在北方,也出現了數十支起義軍,其中較為龐大的有銅馬部、青犢部、上江部、城頭子路部等;而在南方,有張霸在南郡的起義、羊牧在江夏的起義、王州公在廬江的起義。這些義軍人數不等,少則數千,多則數萬、數十萬,其活動範圍往往跨州連郡,活躍於廣大地區,即使是國都附近的三輔地區,小股起義也是多得不可勝數,地皇二年,三輔盜賊群起,在長安城中甚至也有盜賊出沒,王莽不得不置捕盜都尉官,令執法謁者追擊長安眾,並建鳴鼓攻賊幡。
在王莽推行新政時,天下屢有旱、蝗、瘟疫、黃河決口改道等災害出現,天下由此劇烈動盪,國庫也耗費殆盡無法撥款賑災,大量民眾的生存難以為繼。天鳳四年全國又發生蝗災、旱災,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其中形成了赤眉軍和綠林軍兩大軍事勢力。樊崇,琅琊靈門人,出身貧寒家庭,是個樸實、勇敢的農民,他身高力大,見義勇為,好打抱不平,窮苦農民都很喜歡他,願和他一起共事;但王莽新朝的官吏在莒州殘酷無情地向農民勒糧逼稅,走投無路的樊崇為了活下去,就夥同一些年輕力壯的農民,於新莽天鳳五年在莒州起義,起義初義軍只有百餘人,樊崇遂率軍轉戰到太山,自號三老。
這時青、徐二州鬧大饑荒,盜賊蜂起,強盜們認為樊崇有情有義,都紛紛歸附於他,一年時間義軍擴大到萬餘人。樊崇同郡人逄安,東海郡人徐宣、謝祿也在附近相繼起兵,他們合兵一處達數萬人,最後又都引兵歸了樊崇;義軍先是一起回攻莒縣,但卻久攻不下;於是義軍又轉攻姑幕縣,正巧遇上了新朝的探湯侯田況領兵來敵,兩軍狹路相逢結果義軍大勝,殺傷新朝兵卒萬餘人;義軍趁勢又北入青州,對所過之地都進行虜掠。回到了太山,義軍駐紮在南城縣,起初樊崇等人只因窮困而為盜寇,並沒有攻城略地的打算,如今隊伍漸漸壯大,義軍們就互相約定:殺人者處死,傷人者償創傷,以言辭為約束。軍中職位最高的稱為三老,其次為從事,再次為卒吏,一般的泛稱為巨人。王莽見賊人勢大便遣平均公廉丹、太師王匡發動進攻,樊崇等義軍紛紛準備迎戰,但又擔心自己部下與王莽之兵混淆不清,於是令自己部下都把眉毛塗紅以相識別,從此號稱赤眉。
新莽天鳳年間,荊州一帶的饑荒尤為嚴重,許多饑民相率到野澤中掘草根為食。新市人王匡、王鳳替大家排憂解難,調節糾紛,被眾人推舉為首領,他們人數越聚越多,形成一支武裝力量,不時攻擊附近的鄉聚,他們常常隱蔽在綠林山中,因此被世人稱作綠林軍。幾月後,綠林軍已發展到七、八千人,到了地皇二年王莽的荊州牧發兵進攻綠林軍,綠林軍出山迎擊並獲得勝利,部眾一下增至數萬人,戰鬥意志也高漲起來。到了地皇三年綠林山中疾疫流行,綠林軍決定分兵出山,一支由王常、成丹等率領,西入南郡,稱為下江兵;另一支由王匡、王鳳、馬武等率領,北上南陽,稱為新市兵。新市兵攻隨縣時,平林人陳牧、廖湛率眾響應,於是綠林軍中又增添了一支平林兵。
而劉叔這些年也沒有閒著,他先是找到了吳家和唐家,商量了如何給自己造勢。不久,有個善於望氣名叫蘇伯阿的新朝官員,在出使外地經過南陽郡時,見此地王氣蔥鬱,就說此地有王者乘龍而御天,這和當年秦始皇在位,中原東南方有天子氣幾乎是同出一轍。又有一日,劉秀與姐夫鄧晨到別人家去做客,當時大家正在議論現在外界有讖書說:“劉秀當為天子!”,旁邊有些人就說:讖書所說的劉秀肯定是國師公劉秀(原名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