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團體(第2/4 頁)
明末時,四川白桿兵的陣法也是類似。
人人均手持精製的長槍,一般是馬家的人,最少也得是個軍官站在第一位置。
身後是二人,三人,五人,七人,九人,十一人。
一個個小型三角陣融合成一個大三角陣。
加上全員長槍。
這種銳陣,拼的是一股氣。
白桿兵就是這樣,父死子繼,兄終弟襲。
一個土司部落的,頭人們在前帶頭拼命,誰敢不跟著?
正因如此,憑特殊的長槍加銳陣,白桿兵打出了極為出色的戰果。
渾河血戰,白桿兵和戚家軍擺的車陣配合,八旗兵輪攻怎麼也攻不下。
還是投降的遼鎮北兵推來火炮,轟開了戚家軍的車陣,最終才解決了這兩支強悍無比的明軍。
就算如此,剩下的白桿兵也被明朝中樞倚為長城。
很長時間內,白桿兵都不出戰,被放在山海關鎮關。
那是廣寧之戰以後的事,當時遼東全失,只剩下一道山海關。
沒有白桿兵放在上頭,天啟帝怕是覺都睡不著。
不過當時後金國力弱的一塌糊塗,老奴根本不懂治國,就是個蠻子。
他兒子皇太極實在太出色了。
到了崇禎中後期,皇太極多次主持圍城戰,八旗兵能遠赴遼西,圍錦州一年多。
老奴時代,把內褲當了也不行,國力不足就是不足。
天啟年間,雖然推到山海關一線,但後金國力太弱,撐不住大軍長久在外。
就是說,打幾個月仗就得趕緊回家種地。
不然十來萬壯丁不種地,就算搶到糧食物資和大量金銀,來年也得大量餓死人。
行糧也帶不足,因為老奴時期馬也不夠。
和後人想象中的八旗人人騎馬不同,最少在老奴時期,八旗馬匹缺品相當大。
只有科爾沁一個蒙古部落盟友,還不牢固。
又沒多少錢買馬,大量蒙古部落站在大明一邊,給錢也不一定賣。
所以當時的八旗旗丁約六萬人,四萬人是旗丁,也叫跟役,披甲人兩萬,其中只有幾千騎兵,也就是“馬甲”,剩下的都是“步甲”,就是披甲步兵。
跟役分為有馬跟役和無馬跟役,有馬跟役很少,基本上都是貴族的包衣才有馬。
到後來,皇太極時期解決了戰馬缺口,步甲也有馬騎,算是騎馬步兵,也可以說是按馬甲,步甲來劃分等級。
再上頭還有擺牙喇,葛布什賢等精銳。
眼前這戰事,換了八旗戰法又不同。
八旗有少量重騎兵,可以破陣。
但多半是放棄騎陣來回拉扯,不用騎弓拋射。
而是令大量旗丁下馬步射,清弓標準就是十石,比起北虜軟趴趴的騎弓不知道強哪去了。
強弓之外,還有重箭,有鏟子般的箭頭的破甲箭。
如投槍般的重箭。
還有殺傷人命用的輕箭。
步弓用重箭,輕箭輪射。
能叫車陣裡的人抬不起頭。
傷亡率大增。
這也是賈芸最憂心之處。
不迅速補齊短板,將來再有東虜進來,運糧任務再交給賈記,那就要損失慘重了。
兩個強敵,北虜強在人數眾多,輕捷彪悍。
而東虜更強,組織嚴密,軍隊戰鬥方式靈活,更兇殘狡詐,實力要更強的多。
賈芸現在的實力,不懼北虜,但懼東虜。
總得要改變。
北虜窮極才想起衝陣。
換了東虜,步射之後,用馬甲,擺牙喇披重甲蜂擁而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