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頁(第1/2 頁)
開禧二年(1206年)五月,宋廷正式下詔北伐。吳曦依金廷旨意按兵不動,使金人無後顧之憂。次年正月十八日,吳曦公開自稱蜀王,僭位於興州,國號為&ldo;轉運&rdo;,並獻關外四州於金人,聲言將東下,聯合金人夾攻襄陽。
&ldo;轉運&rdo;的國號並沒有令吳曦的命運時來運轉。他忽視了最基本的一點‐‐他自以為吳氏在四川根深蒂固,卻不知這是由於其先人奮勇抗金殺敵,才贏得了名高位尊的局面。很快,他的無恥投降行為就遭到了四川軍民的強烈反抗:在他名下任職的蜀中名士相繼離去。部屬也苦口婆心地勸他道:&ldo;如此,則相公八十年忠孝門戶,一朝掃地矣。&rdo;就連他的親人也加以唾棄,伯母趙氏&ldo;怒絕&rdo;,叔母劉氏晝夜號泣,罵不絕口。但吳曦只回答了四個字:&ldo;我意已決!&rdo;
吳曦叛宋,心理上最受打擊的不是別人,而是力保他回四川的權臣韓侂胄。韓侂胄當即寫信給在四川的隨軍轉運使安丙,密令他找機會刺殺吳曦。好笑的是,這封密信還沒有送到安丙手中時,吳曦便任命安丙為丞相長史,從而給安丙謀變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
安丙是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進士,後在蜀帥吳挺手下任職,極得器重。吳曦心腹錢鞏之曾夢見神仙親自告知吳曦說安丙可堪大任。
吳曦因錢鞏之之夢,又因安丙是父親舊部,遂任命其為丞相長史,委以重任。然吳曦以名將忠良之後叛變投敵,並不得人心,當時不少部將和蜀中名士都強烈抵制吳曦叛宋,拒絕在他名下任職,安丙接受了偽官,但卻裝病沒有視事。
不久,監興州合江倉楊巨源與興州中正將李好義密謀誅殺吳曦,因為需要一個有名望的人來主持大事、號召軍中,遂選中了安丙。安丙還來不及作出反應,李好義已率部下七十四人闖入偽宮,楊巨源稱奉朝廷密詔誅殺反賊。吳曦衛卒一驚而散,吳曦本人當場被殺,首級傳送京城,事遂平定。興州州治順政縣舊名武興,故此次事件又稱為&ldo;武興之變&rdo;。
吳曦僅當了四十一天的&ldo;蜀王&rdo;,但宋軍也因此而元氣大傷,轟轟烈烈的&ldo;開禧北伐&rdo;全面失敗。
武興之變中,首功者當屬楊巨源、李好義,二人還出兵收復了被吳曦獻給金國的關外四州。然權臣韓侂胄曾有密信令安丙誅殺吳曦,雖書信未至,吳曦已死,但韓侂胄為了自誇其功,將功勞全部加在了安丙頭上,稱安丙是奉己密信才殺死吳曦,安丙旋被任為四川宣撫副使,掌握了四川軍政大權。李好義被被任命為沔州副都統制,楊巨源僅得到通判兼宣撫司參議官職。沒過幾個月,李好義遭人下毒而死。李好義出身於軍人世家,&ldo;弱冠從軍,善騎射,西邊第一&rdo;,他的死令當地軍民失聲痛哭。李好義曾有《望江南》詞一首:思往事,白盡少年頭。
曾帥三軍平蜀難,沿邊四郡一齊收,逆黨反封侯。
元宵夜,燈火鬧啾瞅。
廳上一員閒總管,門前幾個紙燈球,簫鼓勝皇州。
其中&ldo;逆黨&rdo;是指吳曦親信王喜,他由於與安丙友善,在吳曦死後反而由統制升都統制,並拜節度使。
而另一誅殺吳曦的功臣楊巨源也因朝廷獎諭詔書中沒有提及自己的名字,懷疑安丙有意蔽其功,心中憤憤不平,不但寫信給安丙抱怨,還自行上書向朝廷訴功。安丙便誣衊楊巨源作亂,派人將其逮捕,並在途中將其殺死,然後以自殺上報。
安丙僥倖登上蜀帥官位,為鞏固地位,大肆剷除異己,不惜誅殺楊巨源等功臣,引來人情洶洶,最終被迫請求辭職。然蜀亂初靖,宋廷需要倚靠安丙統領蜀事,控制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