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頁(第2/3 頁)
。 實際上,與其說是同盟條約,還不如說是協商公約。它僅是三君主間的 一種鬆散的聯絡,並且彼此間的戒心都還很重,加上德俄在對待法國的態度 上,俄奧在對待英國的態度上,分歧甚大。因而這種外交組合堪稱是貌合神 離。儘管如此,對德意志帝國來說,&ldo;同盟&rdo;的產生還是有作用的:它顯示 出聯成一體的君主政體與西方議會政體的差異,只要維也納和彼得堡重視這
三皇同盟,奧地利或俄國向共和制的法國提供援助的危險就會大大減少。
&ldo;戰爭在望&rdo;危機
在締結君主同盟、孤立法國的同時,俾斯麥政府加緊謀劃,企圖以新的 對法戰爭相威脅,徹底制服法國。俾斯麥在給巴伐利亞國王的信中寫道:&ldo;我 們和兩個帝國都保持著友好的努力,並取得了成功。迄今為止,我們和英國 的友誼也未受到損害??。在這種情況下,帝國的外交政策應把全部注意力 轉向西方的火山(法國)。&rdo;
俾斯麥深知,1871 年的法蘭克福和約並不可能完全摧垮法國。1875 年
春,法國議會透過改組軍隊的議案,把每個團隊步兵營數從 3 個擴增到 4 個。 俾斯麥政府決意抓住這一事件,大造輿論。4 月 5 日,《科隆報》首先發難: 法國改組軍隊是進行戰爭的一種準備;帝國的這個&ldo;天然敵人&rdo;企圖組成一 個歐洲天主教國家來反對新教的德國。文章作者是俾斯麥新聞辦公室的負責 人。兩天後,4 月 8 日,同柏林威廉街關係密切的《郵報》刊登了一篇題為
《戰爭在望嗎?》的文章。作者在文中對此作了肯定的回答,把一切原因歸
咎於法國的重新武裝。同時,半官方的《北德意志匯報》也撰文提醒人們: 危險愈來愈明顯地來自法國。俾斯麥透過這些御用喉舌連鳴三槍,竭力製造 一個 1870 年 7 月戰爭陰雲重新浮現的可怖景象,在國內外掀起一場反法運 動。德國陸軍參謀總部更是把火藥味搞得濃濃的。5 月 2 日,參謀總長毛奇 在與英國駐柏林大使奧多&iddot;羅索會談中道出一個&ldo;先發制人&rdo;的觀點:不是 首先拿起武器的國家,而是煽動戰爭的國家才對這場戰爭負有責任。4 月 21 日,德國外交部有影響的官員拉多維茨在英國大使館舉行的有法國大使出席 的宴會上說得更露骨:法國以後將會發展經濟,擴充軍備,尋找同盟,發動 復仇戰爭,奪回失去的土地。為什麼我們要等待這麼久而不先它一著?軍界、 政界、輿論界的這些&ldo;戰爭在望&rdo;煽動,雖非完全出自俾斯麥的授意,但卻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