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頁(第2/2 頁)
動員,最後導致德的頭號戰略目標法國的捲入。這樣,俄國承擔戰爭罪責, 英國保持中立,德國便可利用自己的優勢打贏這場區域性戰爭,調整巴爾幹和 地中海的勢力範圍。
7 月 29 日俄國進行區域性動員。德向俄發出警告:&ldo;俄國人的動員如再繼 續下去,則將迫使我們也進行動員。&rdo;俄國置之不理,7 月 31 日進行總動員。 至於英國的態度,德國失算了。7 月 30 日,英國就明確表態:與協約國一致 行動。德駐倫敦的海軍武官報告說:&ldo;如果我們對法國發動戰爭,英國就將 立即用其海軍在海上進攻我們。&rdo;這使柏林當局大為震驚。
然而,已走到這一步的德國欲罷不能了,迅捷的軍事行動已把它推入戰 爭的深淵了。參謀本部以每 10 分鐘開出 1 列軍車的速度,在 15 條複線上, 總共執行 11 萬列軍車,把 40 個兵團的 200 萬人運往前線。8 月 1 日,德國 對俄國宣戰。同日,德國向法國發出最後通牒,遭到拒絕。8 月 3 日德對法 宣戰。同一天,德國向比利時發出假道西進的最後通牒,遭拒絕後,德軍越 過比利時邊界。8 月 4 日,英國向德國發出尊重比利時中立的最後通牒,實 際是正式對德宣戰。5 日,塞拉耶佛事件的主角奧匈帝國在德國催促下,向 俄國宣戰。隨後,英法先後對奧匈宣戰。義大利、羅馬尼亞先取中立後加入 協約國集團,保加利亞、土耳其參加同盟國集團。一場以歐洲為主戰場的世 界大戰就此爆發。
第二節 1914‐1916 年戰爭和德國的戰略轉移 施裡芬計劃的失敗
開戰以後,德國基本上按施裡芬計劃行事,揮戈西進。在比、法兩國邊 境集結了 7 個集團軍。左路第六、第七集團軍 16 個師,中路第四、第五集團
軍 20 個師,右路第一、第二、第三集團軍 34 個師,總共 150 萬人,在 300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