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頁(第1/2 頁)
漠北之戰最終以漢軍的全面勝利而告終。在這次戰役中,共殲滅匈奴軍9萬餘人,使其一時無力渡漠南下。西漢亦損失兵力數萬人,馬10萬餘匹。匈奴左右兩王所部主力幾乎全部被殲。伊稚斜單於因與兵眾失散十餘日,以致於被誤認為戰死沙場,右谷蠡王自立為單於,十幾天後伊稚斜單於復出,右谷蠡王乃去號,匈奴王廷的混亂與狼狽狀態由此可見其嚴重。由於大批有生力量被殲、大批物資喪失,匈奴單於不敢再在大漠北緣立足而向西北方向遠遁,因而出現了&ldo;漠南無王庭&rdo;的局面。如果說漠南之戰後匈奴單於移王廷於漠北還可以看作是一種戰略轉移的話,那麼,漠北之戰後的&ldo;漠南無王廷&rdo;則標誌著匈奴勢力大範圍的退縮。此後,雙方暫時休戰,經過這次大決戰,危害漢朝百餘年的匈奴邊患已基本得到解決。
解決完匈奴,接下來我們要隆重請上張騫這位外交部長級的人物,其實這還得從漢武帝即位初年說起。漢武帝即位之初,從匈奴降人口中得知,過去匈奴破月氏,由是以月氏王頭顱為溺器,月氏人深恨匈奴,武帝遂懸賞徵募使者出使月氏,希望可聯合月氏夾擊匈奴。當時有漢中人張騫應募。他偕胡人堂邑父及隨從一百餘人從隴西出發。張騫出隴西後,經匈奴界,即被扣押了十餘年,在匈奴娶妻生子。後乘匈奴遷徙之機,得逃亡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月氏。時月氏受匈奴壓迫,已西遷定居媯水(今阿姆河)北岸,又統領大夏,無意向匈奴復仇。張騫在月氏居留年餘,不得要領,只得東還。歸時他不敢再走原路,改從南道,傍金山而行,又為匈奴所俘,次年匈奴發生內亂,張騫乘機與堂邑父等逃走,終於在元朔三年(前125年)返至長安,隨從生還的僅十餘人。由於所經均漢人未到之地,史稱&ldo;張騫鑿空&rdo;。張騫回國後向武帝稟告西域情形及在大夏見到邛杖、蜀布,據雲從身毒(即印度)販運而至,這就引起武帝經略西域和打通西南夷的意圖。武帝授張騫太中大夫。後隨衛青徵匈奴有功,封博望侯。元狩四年(前119年)武帝接受張騫關於厚結烏孫、&ldo;斷匈奴右臂&rdo;的建議,拜騫為中郎將,再度出使西域。此次他率領副使及隨從三百餘人,馬六百匹、牛羊金帛以萬計,來到烏孫。烏孫王態度冷淡,談判遲遲無效。談判期間,他又令副使前往附近之大宛、康居、月氏、大夏、安息等國交涉。這些國家分別派遣使者與烏孫使者隨張騫來漢答聘。元鼎二年(前115年)張騫一行返至長安,武帝授張騫大行之職。
武帝初年的時候,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漢朝。漢武帝從他們的談話中知道一點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帶)的情況。他們說有一個月氏國,被匈奴打敗,向西逃去,定居在西域一帶。他們跟匈奴有仇,想要報復,就是沒有人幫助他們。漢武帝想,月氏既然在匈奴西邊。漢朝如果能跟月氏聯合起來,切斷匈奴跟西域各國的聯絡,這不是等於切斷了匈奴的右胳膊嗎?於是,他下了一道詔書,徵求能幹的人到月氏去聯絡。當時,誰也不知道月氏國在哪兒,也不知道有多遠。要擔負這個任務,可得有很大的勇氣。有個年青的郎中張騫,覺得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首先應徵。
有他一帶頭,別的人膽子也大了,有一百名勇士應了徵。有個在長安的匈奴族人叫堂邑父,也願意跟張騫一塊兒去找月氏國。公元前138年,漢武帝就派張騫帶著一百多個人出發去找月氏。但是要到月氏,一定要經過匈奴佔領的地界。張騫他們小心地走了幾天,還是被匈奴兵發現圍住了,全都做了俘虜。匈奴人沒有殺他們,只是派人把他們分散開來管住,只有堂邑父跟張騫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十多年。日子久了,匈奴對他們管得不那麼嚴。張騫跟堂邑父商量了一下,瞅匈奴人不防備,騎上兩匹快馬逃了。
他們一直向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