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對話(上)(第一更)(第2/2 頁)
,他和同事們在一次交火中大難不死、逃過一劫。為了展示伊戰成果,政府把他們召回國,讓他們在感恩節那天的達拉斯牛仔隊橄欖球比賽中場休息時與碧昂斯等娛樂明星同臺,同時向他們授予榮譽勳章。
格局很小,所謂格局小,指的是電影既沒有歌頌個人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也不反思戰爭的殘酷。
只是透過一個年輕人的視角讓觀眾自己去體驗戰爭帶給一個普通青年人的心理創傷。
沒有辦法進行型別定義的!
通常,沒有一個標準的定義,要麼是大爛片,要麼是上乘之作。
“我之前拍過12部電影,應該算是頗有經驗的導演,但這部片讓我深感謙卑。每個我們意外找出的答案,總引發10個新的疑問。拍攝過程極為痛苦,本身就是一場生存戰。”
“即使是像在拍攝中變換焦距這樣該是基本的決定,都是他每天必須應付的難解課題,因為拍片現場的裝置無法及時播放高規格的影像,我們根本無法看到我們拍出來的成果。”
“你以為能用數學的方式在腦中加總出最後的影像會是如何,但事實上你只是在猜測!”
李胺聊了很多《比利林恩中場戰事》拍攝時候的困難,阿謀、沈夢溪還有馮曉剛只是聽著…
褲子也來了!
《我不是潘金蓮》拿了聖巴斯蒂安電影節最佳電影,他現在感覺自己也是大師了。
主持人是尹洪,清華大學電影教授,電影批評家…
他很推崇李胺——誰又不是呢?
給了他十幾分鐘的時間談論《比利林恩》,然後才進入主題——電影初心!
馮曉剛接話,談了《我不是潘金蓮》:“我兜了一個大圈,其實一開始就是要奔著這條路走。”
“最初有一年拍的電視劇、電影,三部都被槍斃了,沒人願意給投資!怎麼辦呢?我得幹活啊!”
“因為拍賀歲喜劇電影,我確實賺了很多錢。我想要做點什麼,還是要回到我最想做的事上去。”
“所以我不要再去更多地妥協,應該把自己非常想拍的東西拿出來拍。而且,我也上年紀了,即便今後再怎麼勤奮,恐怕也就再拍上六七部電影吧,所以不能再浪費時間。現在有一句話叫做順勢而為,好多人勸我,市場這麼好,要順勢而為。我現在想的是要順心而為,不是順勢而為。順勢而為的話,我覺得90的人都在做這樣的事情,不缺我這麼一個。”
其實,你聽這幫人說話,或者看他們的專訪,會覺得他們很有水平,說的也蠻有道理!
就比方說馮曉剛就說過‘媒體說中國電影唯gdp論。我覺得電影是一個產業,當然要在乎這個產值,難道做一個產業不以追求產值為目的嗎?難倒應該中國電影每年減少10億才是好的嗎?’
至於《我不是潘金蓮》…
這背後門道挺多的,最開始它是旺達的專案!
製片人杜陽最開始供職於旺達,她買下《我不是潘金蓮》,後來杜陽離職,這個專案也被帶走。
再之後馮曉剛接手,範小胖加盟,有了大片氣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