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第1/2 頁)
為天下而謀計
萬曆新政從整飭吏治開始。吏治者,考成法為其核心,綜核名實、信賞必罰。當政治相對清明之後,經濟改革成為當務之急。
當年財政相當困難,催徵太急,四方之民已是精疲力竭,各地倉庫空蕩蕩的,邊餉不支,公私交困。
為了擺脫困境,張居正開源節流,雙管齊下。&ldo;宮廷善行當為天下先&rdo;,節流首先從控制宮廷浮費下手。
先皇隆慶去世之前仍在搜刮民財,命雲南進寶石二萬枚,廣東採珍珠八千兩,江西燒瓷器十多萬件。
這麼多奇珍異寶,皇帝一人享用得完嗎?如今已是萬曆新朝,張居正不買前朝舊帳,速令他們停止挖寶石、採珍珠、燒瓷器,就這樣,三省民困稍微減輕些許。
他並沒有滿足於此,他要永遠杜絕嘉靖、隆慶以來形成的派遣太監出外督造或督辦宮廷用品等事。張居正巧妙以《隆慶遺詔》指示工部立即召回&ldo;督造內臣&rdo;,也就是那些派到江南監督織造的太監,以後也不許再派了。
當時有一個正在蘇杭督織貢品的太監叫趙玢,他在隆慶年間非常得寵,仗寵拒不撤回。
工部以強硬口氣警告他立即回京,否則嚴肅查力。
工部在警告的同時,連彈劾的摺子都寫好了。識時務者為俊傑,趙玢看到情況不妙,馬上遵命回京,一時朝野氣象一新。
張居正盡力減少三公支出,削減冗費。光祿寺承擔著朝廷宴會筵席供應的職任,它的經費由各省每年以專款解送,成為各部委中肥水最大也是浪費最大的部門,冗耗冒濫極為突出。光祿寺官員為申請更多預算經費,使出吃奶力氣拼命燒錢,一切東西只買貴的,不買對的。負責的臣僚看在眼裡,痛在心裡,卻也無力阻止。
張居正掌權以後,一面奏請停止向光祿寺呼叫款項,從源頭上防止腐敗;一面派御史清查該寺帳目,將肥水衙門的日常運作置於眾目睽睽的監督之下。
多方調查發現,該寺原來使用的器皿常常超出規定,一再提請添造,這其中大有貓膩,多數器皿根本不是被使用報廢掉,而是被寺內官吏和宮中太監偷換變賣了。經過大力整頓,萬曆元年,該寺就創造了比往年節省六分之五的奇蹟,這在之前的半個多世紀裡聞所未聞。
張居正透過削減浮費、精簡機構、整頓驛站來重建國家經濟秩序,然而,百尺冰淵始解凍,僅靠厲行節約,不足以富國富民,要解決經濟危機,就必須廣開財源。如何如數收繳該收的錢糧,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
飽讀史書的張居正推崇漢武帝時代的理財家桑弘羊,他古為今用,把桑氏&ldo;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rdo;的思想理念發展成為具有張氏特色的&ldo;不加賦而上用足&rdo;的理財方針。
&ldo;不加賦而上用足&rdo;絕非一句漂亮的場面話。張相爺有別於那些滿腦子搜斂民財以足國用之人,他堅持治亂政用重典,而貪婪成性、舞弊成風的各級官僚和勢豪奸猾首先被列入黑名單,杜絕他們中飽私囊,切實維護小民合法權益,增加國庫收入。
肅下必先正己,為了取信於民並切實貫徹經濟政策,真正均定賦役,張相爺改革革到自家,整頓族人冒充自己名義以取得優免的現象。
張居正的次子、翰林院編修張嗣修根據家父要求,嚴格清查家戶內田糧實數,有無詭寄影射田畝。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張家原有田土不過田糧七十餘石,該縣賦役冊上卻白紙黑字,赫然寫著&ldo;內閣張氏優免六百四十餘石&rdo;,五百七十石的差距懸殊令人大跌眼鏡。
經過調查,終於真相大白:
有族人依借張閣老的名號,一體優免的;
有家僮混將私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