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頁(第1/2 頁)
接著,張四維話音一轉,撕破臉皮、口無遮攔地講:&ldo;稽古揆今,未嘗見過驕恣如此而得善終之人,在下著實無能為力。況我現在在家守孝,悲情縈懷,不能管理外面之事。&rdo;
話裡話外,張四維把自己描寫得料事如神,同時暗諷張居正咎由自取,我張四維救不了他。
其實,張四維對前任的陽奉陰違,早在前任去世之時就有顯露。當時張居正剛去世,朝廷一把手不在了,按照禮儀,應由二把手、三把手為其撰寫墓誌銘、神道碑,張四維雖滿口答應,但就是消極怠工。
半年後,馮保已經垮臺,張居正長子張敬修急著安葬父親,向張四維索要父親的墓銘並詢問時局。
張四維做出一副友好姿態,再三推脫,說他近來政務繁忙且身體欠安,他與張居正交情深厚,不忍心請人代等,請求張公子再給他一段時間,容他靜思撰文。馮保垮臺不會波及張居正,公子盡請放心。
善良的張公子完全聽信了這位油滑政客的花言巧語,但他最終也沒收到張四維撰寫的墓誌銘,直到大難當頭才幡然醒悟,認出了他的虛偽面目。
政治的複雜常常令人不知所措,有時只能無奈與遺憾。
張四維機關算盡,奈何運氣欠佳,丁憂尚未結束,就不明不白地一命嗚呼,早早退出政治舞臺。
接任張四維的是狀元宰相申時行,如果評選明代最傑出的政治家,張居正當之無愧;但要是評選最成功的官僚,則非申時行莫屬。
申時行是蘇州府長洲縣人,性情溫和,善做文章,憑這兩點,受知於張居正,被提攜進了內閣。他於萬曆十一年(公元1583年)四月接過了張四維的班,到萬曆十九年(公元1591年)九月告老還鄉。
申時行的首輔之位經歷了與張四維的明爭暗鬥、與新進言官的唇槍舌戰,幾番周折後才得以鞏固下來,可謂來之不易,因此申時行也極為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
君子外柔內剛,小人外剛內柔,申時行則是內外俱柔,為保富貴,外畏清議,內固恩寵。萬曆皇帝的偷懶怠政,此公責任最大。申時行以為前任首輔綜核名實的做法屬&ldo;操切束濕&rdo;之政,揚言&ldo;肅殺之後,必有陽春&rdo;,整頓吏治的考成法從此被束之高閣。
與張居正生前嚴格教育皇帝相反,申首輔積極幫助皇帝逃學。萬曆後來每遇講讀,總以身體不舒服等原因傳免,申時行對此不但欣然接受,還替萬曆發明瞭一個偷懶的辦法:用進呈&ldo;講章&rdo;代替講授,事實上永久停止了&ldo;講筵&rdo;。這個辦法遺毒甚廣,直接導致了萬曆皇帝墮落厭學的惡果。
他的最大發明是教皇帝把不願接受的奏疏,留在宮中,不批不發,置之不理,即為&ldo;留中&rdo;,揭開了萬曆怠政的序幕。這種&ldo;不作為&rdo;的態度,使得萬曆時代的許多緊急政務,無法得到及時處置,不僅危害百姓蒼生,更使得年幼勵精圖治的皇帝中晚年變得惰性十足。
長此以往,被留中的奏疏堆積如山,後來的董其昌從這些被留中的奏疏中精挑細選,編撰出一部多達四十卷的《神廟留中奏疏》。
申時行任首輔九年間,目睹過八次龍顏,平均一年還不到一次,以後的首輔在任期內見皇帝的次數就更少了。
申相公這種搗糨糊混日子,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兩頭討好的行為,看似息事寧人,頗有&ldo;溫良恭儉讓&rdo;的君子風度,為其博得很多士大夫的&ldo;好感&rdo;。
幸運的是,申時行執政期間,張居正餘蔭尤在。他躺在前任的功勞下,穩坐首輔長達九年,大明王朝這段時間總體上歌舞昇平,四海寧謐。這位太平宰相循規蹈矩,雖於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