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第2/2 頁)
夠達到預定目標,他也能夠把嚴格性同戰術靈活性結合起來。他的這種能力,表現在他能夠集中具有戰術優勢的兵力上,表現在他的大膽的、成功的合圍計劃上,表現在他殲滅被圍之敵所採取的進攻性的、但卻是隨機應變的方法上,表現在他組織諸兵種合成部隊的協同作戰和正確地調配現代化武器,以及結合實際情況決定進攻手段等方面。凡此種種,其結果乃是蘇軍的全面勝利。如果蘇聯方面公佈的數字是可信的,那麼只要比較一下雙方傷亡數字,就能換到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朱可夫作為一個指揮員的才於。在整個戰役中,蘇軍的傷亡是一萬人,而日軍則損失了五萬二千到五萬五千人。1
1《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史》,第1卷,第241頁一第244頁。‐‐原書注
1939年9月15日,蘇聯和蒙古人民共和國為一方,日本為一方,在莫斯科簽訂了一項協議,要求9月16日以前停止哈勒欣河地域的一切戰鬥行動。雙方同意交換戰俘,並建立一個委員會來確定哈勒欣河地區蒙古人民共和國和滿洲之間的邊界。日本當局似乎受到一次痛苦的教訓,於是雙方都採取步驟來維持和平。從1941年4月1日,日蘇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德國外交部長裡賓特洛甫曾企圖從中破壞),直到1945年蘇聯出兵滿洲以前,兩國一直避免進攻對方。
打敗日本軍隊以後,蘇聯人開始大談特談蘇聯已擁有成功地使用步兵、炮兵、裝甲兵和空軍協同作戰的新型軍隊。日本人不得不承認。&ot;迄今為止,我們不瞭解蘇聯已將其摩托化部隊裝備到何種程度&ot;,而且這一出乎意料的事態發展使他們大為震驚。1尤其是這次戰役,已向日本人證明。蘇聯大多數地面部隊,特別是炮兵和裝甲兵,在火力和機械化程度方面遠比日軍優越。後勤方面也是引人注目的。日本人對於蘇聯向距離鐵路終點站四百多英里的戰場輸送並儲存作戰物資的能力感到十分驚訝。&ot;蘇聯軍隊擯棄了沙皇舊軍隊的因襲守舊的一套作戰方法,已經表明它能夠依據每次戰役的具體情況改變戰術&ot;。2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