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第1/2 頁)
在中國,執政黨的意識形態對社會行為也具有調節作用。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唯一的執政黨,人民對意識形態沒有多大的選擇餘地,所以其意識形態也有為人民提供一定的精神需求的功能。意識形態的衰落自然使得黨失去了提供精神食糧的作用。由於任何社會都存在著對精神的需求,意識形態的衰落自然就導致了各種非官方的準意識形態的興起,包括極端民族主義各種宗教甚至邪教、形式不同的具有意識形態功能的思想潮流。
意識形態的真空客觀上為各種公共知識分子群體及其話語的興起提供了空間。執政黨的意識形態越衰落,公共知識分子的空間就越大。遏制公共知識空間的發展會是徒勞無益的,充其量只是一種被動的做法。一種更為積極主動的辦法就是改革甚至重建現存意識形態,並消化和容納公共知識&ldo;話語&rdo;。或者說,有效的做法是透過改變現存意識形態的話語體系來整合社會群體(包括公共知識分子),而不是回到以往舊的話語體系來遏止和排斥這些群體。
現實的情況是,社會經濟迅速轉型,意識形態的變革則遠遠落後。
90年代中期以後,執政黨在意識形態重建方面有些努力,提出了諸如&ldo;三個代表&rdo;這樣的新概念,但這些並不足以填補真空。官方話語還是脫離現實,不能適應現實的需要。
黨要提高執政能力,必須確立一種新的意識形態。如果黨不能重建一種新的意識形態,執政能力還會因為經濟社會的繼續發展而加速下降。第四代領導集體提出了&ldo;以人為本&rdo;的重要概念,這已經為意識形態的重建開了一個好頭。但&ldo;人本&rdo;不應當停留在概念的階段,而應當發展成為一個思想體系。一個符合大多數人民利益的思想體系不僅可以指導和約束黨政官員的行為,而且可以給不同的社會群體一種未來的方向感。
原刊於《信報》2004年12月21日
社會轉型要求中國重建意識形態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快速轉型,中共近年來提出了提高執政能力的課題,並將此提高到執政黨的重要政治議程。如何提高執政能力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其中一個方面當是執政黨意識形態的重建。在很大程度上說,如果目前意識形態的貧乏甚至衰落狀態不能得到改變,執政能力的提高將會非常困難。在國家治理過程中,意識形態可以說是&ldo;軟力量&rdo;,如果沒有這種軟力量,就會出現執政成本高、效率低的情況。
在毛澤東時代,中國是意識形態治國,意識形態的使用走到了一個極端。當時,意識形態不僅指導國家政策制定,衡量黨政官員的忠誠,而且也是社會控制的主要手段。改革開放以後,意識形態的作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改革開放一方面要求人們衝破舊思想的束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但另一方面,有關方面也擔心意識形態作用的減弱將導致思想乃至行為上的混亂。因此在上世紀80年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所謂的&ldo;資產階級自由化&rdo;之間的對抗從未停止。90年代初鄧小平&ldo;南巡&rdo;帶來了新一波的思想解放運動。但思想解放運動並不代表各方面對改革的方向有了高度的共識。在此之前,有關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爭論從來就沒有中止過。為了確立市場經濟的地位,鄧小平提出&ldo;不爭論&rdo;政策。因為改革是當務之急,有效的改革政策很難產生於永無休止的爭論。&ldo;不爭論&rdo;政策很快就終結了意識形態層面的爭論。
經濟主義是新的意識形態
但實際上,在&ldo;不爭論&rdo;的背後,一種新的意識形態很快在中國崛起,那就是經濟主義,即不惜以一切手段來追求財富。新意識形態促使各級政府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