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第1/2 頁)
要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隱性社會契約,政府必須扮演主角,在發展與分配、效率與公平之間進行強有力的協調。和所有其他現代國家一樣,政府應當承擔起規則制定者的責任,逐漸向企業和社會力量開放政治過程,限制壟斷,鼓勵中小企業發展,提供基本公共服務。政府在所有這些方面都能夠有所作為。沒有政府的制度創新,就很難在企業和社會之間或者政府和社會之間建立夥伴關係。
從長遠來看,民主政治是中國治理制度的基礎,那個時候,顯性契約會在中國實現。但現實地看,民主政治需要很長時間來發展。在國家轉型到顯性契約之前,必須重建隱性社會契約。沒有這個隱性社會契約,執政基礎就會不斷被削弱,社會穩定就不會有制度保障。從這個角度來說,和諧社會意味著一種基於新社會契約之上的國家治理制度。
原刊於《聯合早報》2006年12月25日
第三部分 權力與腐敗
副省長競選組織部長和權錢交易
中國政治處於轉型期間,各種新的現象時有發生。最近幾年,政壇上一個非常引人深思的現象就是副省長競選省組織部長。有數個省份的副省長寧可放棄現有的職位,而拼命競爭地位更低的省委組織部部長的職位。共產黨幹部想在低一些的位置上任職,這種現象也存在於其他的部門。現在,中央的一些部委想從下面抽調幹部非常困難,大家都想在地方工作,而不想進北京。
初一看,這令人費解。根據一般人理性的預期,政壇上的政治人物始終應該往上提升自己,而不是相反。但是既然這種現象普遍地存在,就有它存在的理由。不同型別的政治人物有不同的動因。地方官不想進京或許是擔心現有的權力被剝奪。的確,有些幹部進京後就沒有了權力。少數地方官在地方待久了,就形成了自己幾乎獨立的權力體系,變成了地方小皇帝。有時候,這些地方小皇帝權大勢重,中央政府對他們奈何不得,只好對他們進行上調。也有時候,這些小皇帝並沒有明顯地犯錯誤,中央政府也採取上調的方法,到北京後再削弱他們的權力(現在,更經常的是進行地方幹部的輪調,以此來防止地方權力體系的形成)。上調如果意味著削權,地方官當然是不想乾的。
有些地方官不想上調則是因為他們想得開。他們願意待在地方,不想去中央的眼皮底下。中國地域廣闊,中央的政策命令越往下面,變形越大,或者說越到下面,政策實行的伸縮性就越大。現在中央搞機構改革,搞廉政,政策自上而下地執行,越上面越嚴格。地方官自然不想上調,以圖在地方享受更多的實惠。
但是,副省長競選省組織部長這樣往下沉的事情則更為嚴重,它完全是今日中國政壇權錢交易的寫照。誰都承認中國的政治腐敗已經到了很嚴重的地步,但並不是任何國家機構的任職幹部都有機會從事腐敗,也就是人們所說的&ldo;想腐敗也無門&rdo;。在這樣的情況下,幹部要腐敗就必須先找到腐敗的機會。副省長競選省組織部長就是一個途徑。
這並不是說,副省長的職位上就不能腐敗,也有很多副省長被發現很腐敗。在副省長中,是否有機會腐敗主要取決於副省長所分管的事情。同時,副省長也不見得有實權。很多地方,副省長由民主黨派人士甚至是無黨派人士擔任,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與組織部長相比,副省長腐敗的機會要少得多,且制度化程度也低一些。為什麼會這樣?原因很簡單,各省的組織部長掌握著地方的人事大權,並且省組織部長是當然的省常委委員,屬於名副其實的省委領導班子。
組織部是中共的命脈,掌握著幾乎所有官員的命運。中共的官員並非選舉產生,所有重要的幹部都是由自上而下的任命產生的。省組織部掌握著幹部的人事任命權,省內官員的升遷都必須過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