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第1/2 頁)
不管是社會自我管理還是&ldo;被&rdo;管理,都涉及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國家和社會、政府和人民之間的關係問題。這種關係在學術界被稱為regi,或者政權形態。西方社會所討論的&ldo;regi 插n&rdo;,中文翻譯成為&ldo;政權更替&rdo;。這個譯法的意思並不是很確切。在一些非民主國家,西方政府利用那裡越來越壯大的非政府組織搞政權更替,這使得&ldo;公民社會&rdo;這個概念在中國變得非常具有政治上的敏感性。一些人簡單地認為,公民社會的發展不僅不利於社會穩定,反而會對政權構成威脅。但事實上,&ldo;regi 插n&rdo;比&ldo;政權變更&rdo;具有更豐富的含義。如果&ldo;regi 插n&rdo;僅僅是&ldo;改朝換代&rdo;,那當然比較敏感。但實際上,這個概念更多指的是政權形態的變化,也就是要改變國家與社會、政府與人民的關係。這種變化不是革命,而是改革,就是對現存的國家與社會、政府與人民之間的關係進行變革,使其走上一種良性的互動關係,因此對政權和社會都有好處。
很多人把國家和社會、政府和人民對立起來。在對立的意義上,就會產生兩個極端:要麼只有政府,沒有社會;要麼只有社會,沒有政府。兩者似乎都是零和遊戲。在毛澤東時代,中國就是一個只有政府沒有社會的典型案例。當時人們在理論上視國家和社會關係為一種零和遊戲,在實踐上,基本上就不存在任何社會,所有社會個人都被&ldo;原子化&rdo;,透過各種人身限制,依附於國家和政府。
另一個極端是隻有社會,沒有政府。這個極端的典型,最糟糕的情況就是無政府狀態,而最好的情況是社會的完全自治或自發的組織。不過,從歷史上看,完全自治的社會無論中外都沒有出現過。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政府,不管政府以什麼樣的形式出現。
在學術界,幾十年來,人們對國家和社會、政府和人民之間的關係一直有很多爭論。兩者之間的關係基本上可以歸納為四種情況:強政府、弱社會;強社會、弱政府;弱政府、弱社會;強政府、強社會。
很顯然,最差的情況是弱政府和弱社會,而第四種情形即強政府、強社會是最理想的。
中國屬於哪一種?很多人肯定會說是&ldo;強政府、弱社會&rdo;。但實際上,要回答這個問題並不容易。
一方面,無論在理論還是實踐上,中國體現出典型的強政府現象。中國政府很強大,具有強大的社會動員能力來達成其政策議程,似乎能&ldo;從容&rdo;應對來自社會的各方面挑戰。但從另一方面看,中國不僅社會很弱,政府也很弱。政府的很多政策推行不下去,往往停留在字面上。為什麼會這樣?
弱社會不利政府
這和社會弱有關係。社會對政府很難施加影響力,中央政府只有依賴官僚機構來推行政策。但沒有社會對官僚機構的壓力,官僚機構就沒有動力來實施政策,而弱社會本身更沒有力量來實施政府政策。中國政府強大的動員能力來自政治方面的動員。不過,政治方面的動員一旦使用過度,就會產生很多負面效應,其中最大的負面效應就是使得本來已經很弱的制度更加脆弱。例如法制,法制是任何一個國家制度能力的保障,而中國各種形式的政治動員經常是超越甚至破壞法制的。在很多地方,一些領導人儘管也強調法制,但更熱衷於透過政治動員來作政策執行,這使得中國社會法治化目標的實現還遙遙無期。
很明顯,在社會管理方面,人們應當爭取的是第四種情況,就是強政府和強社會。國家和社會、政府和人民不是一場零和遊戲,可以是雙贏遊戲。中國需要的是一個具有自我組織化能力的社會。沒有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