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第1/2 頁)
鄧小平是中國政治的一個歷史轉折點。鄧小平接受了毛澤東時代領導人個人專制的教訓,開始把一些具有民主特性的制度因素引入黨內,尤其是領導體制。鄧小平最主要的歷史功績是建立了各級領導人的退休制度,廢除了領導人職務終身制。到今天,中國有兩種制度已經高度制度化,非常值得稱道,即任期制和年齡限制。任期制從本質上說結束了領導幹部終身制,而年齡限制的制度使得很多年輕幹部有機會進入領導崗位。這些制度使得中國政治尤其是人事方面的更新非常迅速,這也是中國政治的新的生命力之所在。
不過,鄧小平只完成了制度改革的一半。儘管領導人退休制度牢固建立起來了,但還沒有確立政治退出制度。如果鄧小平在上世紀80年代就確立了政治退出制度,放手讓下一代領導人實行全面的改革,那麼就不至於造成日後的六四事件。六四事件之後,鄧小平真正接受了政治教訓,真正把權力移交給江澤民這一代新領導層。尤其是在他退休的時候,也同時取消了中央顧問委員會。中國接班人方面的各種制度,包括任期制和年齡限制的制度,都是在這個之後開始具有實質性的制度化的。
今天的中國,政治退出制度的缺失,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第一,退而不休。一些領導人尤其是一把手儘管正式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了,沒有正式職位,但還是以各種方式來幹預現任領導各個方面的工作,包括人事和政策。第二,從一線退到二線。一些領導人的退休要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往往先從政府退到人大,從人大再退到政協。第三,從一個職位到另外一個職位。因為沒有政治退出制度,一些幹部犯了錯誤,但不能退出,因此,就從其犯錯誤的崗位上調開,換到另一個崗位,或者從一個地區調到另一個地區。第四,從顯身到隱身再到顯身。一些領導因為犯錯誤或者其他的原因,下臺之後的一段時期裡隱身起來,但過了一段時間又顯身出來了。
政治制度的關鍵是政治責任
沒有明確的政治退出制度,已經給中國政治造成了無窮的缺陷,影響著政治體系的正常運作。至少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看:
首先,沒有政治退出制度,束縛著年青一代領導人的手腳,妨礙著他們的執政能力。這尤其反映在一把手的職位上。一黨長期執政的優勢在於保持政策的連續性,不至於像多黨制國家那樣,新上來的執政黨可以終止前任政府的政策。但是,不管什麼樣的政府都會面臨新問題和新挑戰,這就要求新任領導進行政策創新。但中國政策創新和政策執行的能力正在急劇衰退。因為限任制,一把手一般可以兩任。但在其第一任期間,幾乎所有的事情都已經被前任安排好,新領導層沒有多少空間。更為嚴重的是,因為前任領導往往&ldo;退而不休&rdo;,時時刻刻都想影響現任領導,這又會嚴重阻礙現任領導的政策創新能力和政策執行能力。今天,中國儘管已經沒有正式的一線、二線之分,但實際上的情形仍然存在著。因此,整個統治機器的工作效率大受負面的制約和影響。
其次,政治退出制度的缺失也導致了政治責任的不清楚,即誰應當負責的問題。任何政治制度的關鍵就是政治責任問題。實際上,任何組織都會面臨這個問題,領導的代名詞就是責任。中國現在的體制較之從前的個人專制有了很大的進步,現行集體領導體制保證了黨內民主,避免出現個人專制情形下的一系列錯誤,但也有不足的地方,各級政府的集體領導有些時候往往演變成集體不負責任。現任領導之間、現任領導和前任領導之間,往往存在著非制度化的、說不清楚的關係。儘管從理論上說,現任領導要負全部責任,但實際上的責任可能在&ldo;退而不休&rdo;的領導。執政黨和政府一直在呼籲行政責任制和政治責任制,但這個制度就是建立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