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頁(第1/2 頁)
&ldo;當時左宗棠正為打了敗仗焦慮萬分,忽見來降,喜出望外,仔細推敲稟帖,斷定是真降,而不是緩兵之計,便欣然接受,並給馬佔鰲沒起字號的長子馬七五贈名馬安良。
&ldo;馬佔鰲遵從左宗棠的指示,同馬悟真、馬永瑞、馬萬有、馬海晏等十二首領赴蘭州住繡河清真寺,等候傳見。
&ldo;馬佔鰲在左宗棠傳見時,便自帶鎖鏈,言稱罪在他一人,希望朝廷寬恕他的部下。
&ldo;左宗棠立即應允,並要他為清廷立功贖罪,委馬佔鰲為督帶兼中旗管帶,馬悟真為左旗管帶,馬永瑞為右旗管帶,馬海晏為督標中營步隊管帶。參加了清軍劉錦棠西進的部隊,由循化進入化隆,最後進入西寧、大通,結果彎弓反射,為大清效忠,聽從驅使,殺自己同教同族……
&ldo;辛亥以後,甘肅共分八鎮,各鎮守使,漢回兩族各佔其半。
&ldo;回族的鎮守使有:寧海(現今的青海)鎮守使馬麒;寧夏的鎮守使馬鴻賓;甘州鎮守使馬麟;涼州鎮守使馬廷驤。
&ldo;漢族的鎮守使有:肅州鎮守使吳桐仁,河州鎮守使裴建準,隴志鎮守使孔繁錦,隴東鎮守使張兆鉀。
&ldo;各路諸侯各霸一方,自從陸洪濤護理甘肅督都的命令發表之後,回族各鎮守,以擁護馬福祥當甘肅督都的目的沒有達到,尤其對隴東將領張兆鉀反馬一事憤憤不平,漢、回矛盾陡起,當時省城紛紛相傳,說各馬家軍有獨立的企圖。陸洪濤懼於馬家軍的武力,不敢立即到蘭州就職,其幕僚提議先暫駐定西,再觀動靜,陸洪濤認為這將被視為怯懦,反而壞事,便毅然到蘭州就職視事。
&ldo;回族各鎮守使雖未公開表示硬抗,但是軟頂。督署下達政令,形同虛文,各鎮所屬縣缺,均有各鎮自行委任,只是報省備案;駐軍糧餉竟然由縣署局直接提取。各縣民財各政,均由各鎮把持,致使省令不出省垣。
&ldo;陸洪濤對此情況,極感憤怒。他的部下各將,力主武力征服。戰事大有一觸即發之勢。
&ldo;甘肅縉紳名流,晉見洪督軍,力言兵端一開,必然兵連禍結,百姓必受塗炭,最終必將結為冤讎,萬世難消,反難收拾。
&ldo;陸洪濤權衡利弊,接受了他們的建議,省紳清翰林劉爾昕也願出面調解,乃會同地方各耆紳聯電各鎮守使,同蒞省垣共商要政。
&ldo;電文首先對甘肅地方疾苦情況以及漢回和衷共濟之必要特予強調,並對各鎮之矛盾多作解釋,造成局勢之緩和。各鎮接電,微言大義,表示服從,從此各鎮各處信使往還,甘肅局面出現了表面統一。
&ldo;其實暗中各懷鬼胎,爭權奪利,明爭暗鬥,反而在煙幕後加劇進行。陸洪濤明知此情,也無可奈何,只好睜一眼閉一眼,任其發展。
&ldo;所有各鎮,都是標榜愛民為其宗旨,其實沒有不魚肉鄉民的官,只是程度不同,各鎮橫徵暴斂民不聊生,又釀成了不盡的禍根……&rdo;
老人為此迴圈反覆的動亂戰禍,無法醫治,引為浩嘆,視為人類之悲哀,大有看破紅塵之慨。
&ldo;這種互相征伐、仇殺,真難分清誰是誰非,全都是為了生存發展,誰有利於我則為友,誰有害於我則成敵,古今一理。
&ldo;我只是鑑古觀今,再說我們馬家軍的歷史。馬福祥是西北軍閥的主要人物,他生於一八七六年,比我大六歲。他的父親叫馬千齡。他有四個弟兄;福財、福祿、福壽、福祥,他是老四。
&ldo;馬福祥幼年入私塾讀書,十四歲和他的二兄福祿練武,天天演習弓馬槍刀。
&l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