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第1/3 頁)
和議不成,聯軍搜捕葉名琛又急。狼狽中,葉氏逃入左副都統衙署。十一月二十一日,即1858年1月5日,葉氏被英軍搜出,押上軍艦。
葉名琛的扶乩之語總算應驗了。&ldo;過十五日必無事&rdo;,印證無誤。因為&ldo;十四日&rdo;廣州失陷,&ldo;十五&rdo;確乎再也沒有葉名琛的&ldo;事&rdo;了。
沒有&ldo;政事&rdo;,但有&ldo;後事&rdo;。葉名琛被捕後,英軍備一大轎,請葉入坐。葉氏冠帶翎頂如平時,故市民見之亦不驚不詐。這頂官轎飛快地踏過飛橋,穿城而出;黃昏,有小舢板接應,請上火輪船。從者僅餘數人,有人以手指河,以目傳語,暗示他赴水自盡,以成大節;葉名琛瞠目不悟,或者他還在夢中,自以為是個人物。
船至香港,居於一室,每日親作書畫,以應洋人之請。從者力勸不可署姓名,乃自署&ldo;海上蘇武&rdo;。&iddot;輦&iddot;輮&iddot;訛 葉名琛忽略了,蘇武是奉使被扣,無虧大節小節,他自己卻是貽誤國事,城破被俘,事不盡職,義不盡忠,與蘇武有雲壤之異也。
鹹豐八年春二月,英人挾葉名琛至印度加爾各答鎮海樓上,實行軟禁。鹹豐九年三月丁丑,葉氏卒于禁所。英國人斂以鐵棺松槨,浸以水銀,連同他的幽禁詩作,一併送歸廣州。
就在葉名琛被英人虜去第三天,以八旗廣州將軍穆克德納、廣東巡撫柏貴等一批軍政大員聯名上奏,向鹹豐皇帝報告戰敗城破的實情,並彈劾葉名琛失職誤國。鹹豐帝接奏大驚,因為十日前他才收到葉名琛的奏捷之折呢。皇帝絕望了,下旨,以剛愎自用、辦理乖謬褫其職。
葉名琛以他的&ldo;不作為&rdo;兒戲國事,復以他的精神勝利招至國家恥辱。
葉名琛終於讓透過談判、可以和平解決的國際爭端訴諸戰爭。於是,他創造了一項奇蹟,即:一個人,將國家民族拖入戰爭,拖入災難,拖入無窮無盡的麻煩……
當我們透過上文簡要勾勒了葉名琛的外交作為時,讀者便有可能獲得一點歷史的清醒,從愛國主義的主流歷史話語中得到一息解脫。因為說千道萬,單純地譴責歷史的敵人,並不能阻滯現實的迷惘。
廣州失陷,是圓明園大火的序曲。英、法聯軍箭在弦上,大清軍隊&ldo;血肉&rdo;籬笆,炮聲未響,勝負已判,鹹豐皇帝逃難的日子就在眼前!
我們的聲音依然微弱。但是我們懷疑那一串連續的歷史說教皆因&ldo;宣傳使命&rdo;而維持高調。出之嚶鳴之意,我們想引用另一個人的微弱之音,作為呼應。他是蔡東藩,因為不屬新派,看人看事故能中肯。在《清史演義》第六十六回故事終結,蔡氏評曰:
若葉名琛之種種顢頇;種種遷延,誤粵東,並誤中國,不特清室受累,即相延至今,亦為彼貽誤不少。列強環伺,連雞並棲,皆自名琛啟之。誤中國者名琛,名琛之所以自誤者,一愚字而已……一愚者在上,則眾愚亦俱至,穆、柏諸人之為葉輔是也。
立此存照,照昔照今,愚人理政,蠢人當國,誤己誤矣,若其誤國而誤民,豈能永遠默默容他!
其實,當代人評當代事雖不盡冷靜但亦有一語中的、入木三分處。粵人評葉名琛誤國語,即頗為冷雋:&ldo;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肝量,疆臣抱負,古之所無,今亦罕有。&rdo;此民間閒話,可為葉氏蓋棺之論。
讓我們再看看英國歷史學者對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認識:&ldo;在1857至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前,英國商人就在施壓,要求中國開放更多的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