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拗相公(第3/4 頁)
皇宮裡記錄的冊子不能帶出皇宮,因為皇帝和宰相們每天都要看,但他回來之後,都會把今日的心得寫下來,藏匿在暗格裡,每天下班回家後,就把自己關在書房拿出來看。
這裡面記錄了很多他覺得現在應該做的事情以及未來需要改變的事情。
“趙駿說改革不是請客吃飯,需要的是毅力以及破釜沉舟的勇氣,但現在還不是改革的時候,他說得對,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還是要先平息外患,再解決內憂。”
范仲淹把目光投向了右邊單獨拎出來的幾頁紙張,那是他在為之後前往西北擔任陝西經略使,為李元昊立國做準備的一些想法。
趙駿認為宋朝想要打敗李元昊不太可能,范仲淹去也就最多防守住李元昊的進攻而已,但官家那邊希望他能夠打一次勝仗,這個任務還是比較艱鉅,為此他做了不少努力。
比如他希望去了邊關之後,改變西北軍制,加強邊兵訓練,修繕破舊城牆,就地讓邊民以及朝廷派遣部分禁軍前往西北興修水利、屯田墾荒等等。
關中地區在唐時極為繁榮鼎盛,但到了宋代卻已經沒落,如今還有大量的耕地荒廢,如果能開墾的話,能緩解很大糧草壓力。
主要是安史之亂加上五代十國屢次讓關中地區遭受戰亂,等到宋初的時候,關中盆地人口已經不足唐朝鼎盛時候的五分之一,長安這座百萬級別的國際大都市,常住人口居然只有十二萬。
但開墾荒地還有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唐代在中華文明裡太璀璨了,關中經不起這麼繁華,涇河、渭河、黃河等河流上游水土流失極為嚴重。
涇渭分明從周朝就已經出現,到宋代的時候渭水也變得渾濁,到後世時渭水甚至比涇河水還要深。
所以范仲淹清楚屯邊開荒沒那麼容易,水利設施也必須跟上。
距離李元昊立國還有兩年,距離開戰還有三年,范仲淹覺得他能夠在這兩三年時間裡,做很多很多事情。
那麼接下來就是改革事宜。
范仲淹目光看向桌案上左手邊另外一堆紙,相比於西北戰事,他更看重慶曆新政。
畢竟這才是能改變國家積貧頹弱的東西。
在紙張上,他寫下了很多,那是他準備上奏給官家的劄子。
像“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長官”“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搖役”“重命令”“推恩信”全都有。
並且還多加了十餘條。
如“肅官風”“審總計”“考成法”“查貪腐”“方田稅”“募徭役”“將兵制”“嚴利稅”等等。
後面的那些是借鑑了不少王安石變法的內容,另外也有一些趙駿的建議。
范仲淹在紙條上梭巡了片刻,然後又加上了“裁弱兵”“保甲制”“市易務”“發均輸”“入基層”“常調動”“算後賬”“三舍制”等等。
這些內容幾乎涵蓋了官吏、土地、法律、軍隊、經濟、教育等多項改革,比歷史上的慶曆新政還要激進。
如果按照趙駿的說法,這裡面至少得劃掉二十來項,只能保留不到十項。
可范仲淹看著上面的內容,絲毫沒有改變的意思。
因為他知道一件事情。
這幾天官家他們偶爾才來,一直都是范仲淹陪伴在趙駿左右。
所以時常能私下從趙駿的嘴裡聽到一些有趣的話。
“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裡開一個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是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來調和,願意開窗了。”
這句話給了范仲淹很大的啟發。
他聽到了歷史上後來為什麼自己能夠慶曆新政失敗,是在於觸動了整個利益集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