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七章 這個國家充滿了希望(第1/4 頁)
:→:
大宋慶曆十二年四月,京西南路襄州襄陽城外,一艘客船飄搖而來。
在襄陽碼頭停下之後,客船下來一家五口。
男主人大概四十來歲,鬍鬚拉茬,眼睛泛紅,面容略顯憔悴。
女主人穿著樸素,未施粉黛,亦三十到四十之間,不知道是不是旅途勞頓,滿身風塵和疲憊。
倒是一女二子精神頭不錯,長女約十八年齡,面容姣好,好奇地打量四周。
長子應該在十六歲左右,雄姿英發,立於船頭,同樣眺望。
幼子約十四歲,身姿高挑,眉目略顯早熟。
這一家五口,正是蘇洵一家。
男主人是蘇洵,女主人是程夫人。女兒蘇八娘,兒子蘇軾、蘇轍。
此次蘇洵一家是從四川眉州老家出發,坐船順長江而下,然後再走漢水至襄陽,最後坐火車進京。
這次進京,是要進行磨勘調選。
下了船後,只見襄陽城外到處都是建築工地,正在修建一些高樓大廈。
古城池倒是儲存完好,沒有被拆遷。
大宋現在各地即便有了水泥廠、磚廠和鋼鐵廠,也主張向城外擴建,原來的城池則作為老城區使用。
這無關於要保護歷史遺蹟,純粹就是地方財政就那麼多,大都是要用於建設基礎工業,根本沒有多餘的錢去搞拆遷。
就像我國後世大規模拆遷也是直到千禧年後,國家財政收入大幅度提高以後才能實施一樣。
以前沒錢的時候只能先發展工業,把收入提上來,才能搞開發的事情。
蘇洵四下掃視,碼頭人山人海,各種大型貨船停泊,無數工人在忙碌地搬運貨物,運到一些橡膠輪胎的板車上,往西城方向去。
“父親,那邊就是火車站。”
蘇軾找人問了一下,隨後告訴蘇洵道:“聽人說,火車從漢水的上游長壽島一帶建橋過來,所以車站在城西邊。”
蘇洵目光卻看向了遠處漢水江岸,此刻江上正有建築隊於江中心的桃花島澆灌水泥柱子。
顯然由於大宋已經攻克了在江上造橋的技術,所以襄陽現在正打算建造一座橫跨漢水兩岸的大橋,許火車就再也不用繞遠路從上游江水最窄的長壽島過來了。
“我們今天就去火車站買票去汴梁,還是先在襄陽休息一天?”
蘇轍問道:“這一路在船上都快沒了精神。”
“那就休息一天再趕路吧。”
蘇洵說道:“反正到了襄陽,去汴梁也快,據說一日就能到了,也不差這一天。”
“那我們正好逛逛襄陽。”
蘇軾高興道:“聽說現在朝廷還在繼續往南修建鐵路,要透過江陵到廣州去,再過兩年或許我們就不用坐船到襄陽,自江陵就可以坐火車去汴梁。”
“不止呢,從成都到長安的鐵路也修好了,可惜的是從長安到汴梁的鐵路沒修好,不然我們哪還用得著走大江下去?”
蘇轍說道:“等幾年,恐怕我們就能直接從成都坐火車直達汴梁了。”
“嗯。”
蘇洵點點頭,感嘆道:“在家中虛度了五年光陰,雖然時常看報紙知道今我大宋變化,但仔細看來,真見到了才知道什麼叫蔚為壯觀啊。”
蘇軾笑道:“父親雖然在家裡待了五年,可朝廷並沒有忘記父親,何況”
說著他看向蘇八娘道:“阿姐從鬼門關裡走了一趟,算是活了過來,如今已經安然無恙,這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
“不錯。”
蘇洵看了眼程夫人和女兒,笑著欣慰道:“家人無恙就最好。”
說著他又對眾人說道:“此事還是知院相助,知院如我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