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頁(第2/4 頁)
了這番憂慮,豈可因未收到急報而拖延行事?若到時候邊疆有失,這責任是要你來負還是朕來負?&rdo;
皇帝這話是赤裸裸的誅心之論,那臣子怎敢負起這麼大的責任,只能緊緊閉上了嘴巴。
不過他都能想到,齊遠恆豈會想不到,早在前些日子,衛衍就按齊遠恆的建議給滁州去過書信,估計這時候陳大將軍的急報也該到了。
果然,過了幾天,兵部就收到了滁州急報,請求朝廷增兵滁州,理由和衛衍在殿上說得一模一樣,也是&ldo;恐流匪犯邊&rdo;這五個字。
至此,增兵一事終成定局,至於到底需要增兵多少,那就是皇帝陛下說了算了。
這就是景烈帝第一次北伐的出兵真相,不過在景史上,留存於世的出兵理由卻只剩下了&ldo;流匪犯邊&rdo;這四個字,對這場風波更是一字未提,這到底是在烈帝的授意下書寫的還是後來宣帝的改動或者是兩帝共同努力的結果,旁人就不知曉了,反正兩帝在篡史上都幹得相當順手是可以肯定的,把這事隨便按到他們哪一個頭上都算不上是冤枉。
第42章國之儲君
出兵的最好藉口終於找到了,皇帝也不由得鬆了口氣。既然現在師出有名,那麼最大的反對意見也就不存在了,朝廷對這場戰爭的所有準備工作就迅速開動起來。
雖然朝中還是有一些反對的聲音,不過那些都是小角色,折騰不起多少浪花來,而那些有權有勢的朝臣們雖然在心裡對這場即將發生的戰爭各有各的想法,但是衛衍這麼一出頭,大部分武將們都站出來表示支援,甚至有一部分文臣也反戈了,讓皇帝更加有恃無恐積極備戰起來,此時此刻他們對皇帝的行為無可奈何,更多的不滿就暗暗聚集到了衛衍的身上,不過另一場風波的突然到來讓他們一時沒來得及找衛衍的麻煩。
皇帝積極備戰,六部就此忙了個底朝天。
兵部是此次增兵的重中之重,皇帝命令一下他們就開始四下裡調兵遣將,命各路大軍向滁州匯聚。景朝的軍隊分為邊軍府軍禁軍。邊軍顧名思義就是鎮守邊疆抵禦外敵的軍隊,他們久駐邊疆經歷過大大小小無數次戰鬥,可以說是朝廷第一等的強兵。府軍是駐紮在州府用來維護地方治安的駐軍,若是多年前他們只能被稱為孱弱,不過如今的幾大府軍大部分是南征廝殺中活下來的老兵及後來補充進來的新兵組成,這戰力也是挺可觀的。
至於禁軍,一般稱作皇帝的親軍,他們又被分為三部分。一部分是衛衍所掌的近衛營,負責皇城皇室安全;另一部分是五城戍衛營,負責東西南北中五城的治安戍衛;還有就是駐紮在京西大營的禁軍,他們是直接歸皇帝指揮的軍隊。
按照皇帝陛下的意思,各大營邊軍不可妄動,就命兵部從各州府抽調一定量府兵先行增援滁州,部分禁軍則到時候將隨皇帝一起北上。
兵部忙,戶部也不消說。兵馬未動糧糙先行,打仗打得就是銀兩。詔令一出,各部門都發來公文伸手討要銀兩,直把戶部尚書肖越整得頭髮白了一大把。無論是糧糙籌措,民夫徵用都是戶部要乾的活,肖越忙得一個頭兩個大也是意料之中了。
吏部要負責人員調遣肯定也要折騰一番,工部負責軍備軍器也逃不過,甚至連禮部也隨時待命著。要說這事和禮部有什麼關係,仔細想想還真的有很大的關係。皇帝增兵的理由是&ldo;恐流匪犯邊&rdo;,那麼總有一天會變成&ldo;流匪犯邊&rdo;,禮部要做的就是在&ldo;流匪犯邊&rdo;的時候向北狄提出義正言辭的國書打打口水仗,然後,剩下的就是皇帝陛下的事了。
六部裡只有刑部能夠置身事外,他們的確與這次北伐沒什麼直接關聯,但是他們也很忙。為什麼他們也忙?其他五部都在忙,就他們刑部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