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頁(第2/3 頁)
,小德是禮儀。所以說,子夏對於禮的形式很不在意。在這一點上,子夏可以說與孔老師的區別非常大。不過到晚年,孔子越來越認同子夏這一點。
子夏這樣的性格,做官是很不合適的,做老師則是最好不過。所以,子夏後來成了魏文侯的老師,卻不肯在魏國做官。
【現實解說】感覺子夏應該很受年輕人的歡迎。
913(1912)★★★
子游曰:&ldo;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rdo;子夏聞之,曰:&ldo;噫!言遊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rdo;
【譯文】子遊說:&ldo;子夏教的那幫小兔崽子,做些打掃衛生和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但這些不過是末節小事,根本的東西卻沒有學到,這怎麼行呢?&rdo;子夏聽了,說:&ldo;切,言偃太過分了。君子為人為學之道,當初老師先傳授給誰?誰能夠堅持如一?就像草和木一樣,人和人是有區別的。君子為人為學之道,怎麼可以隨便胡說八道呢?能夠尊從老師的教誨有始有終的,難道只有聖人嗎?&rdo;(舊譯法:子夏的回答:&ldo;唉,子遊錯了。君子之道先傳授哪一條,後傳授哪一條,這就像草和木一樣,都是分類區別的。君子之道怎麼可以隨意歪曲,欺騙學生呢?能按次序有始有終地教授學生們,恐怕只有聖人吧!&rdo;)
【解析】這根本就是在吵架,子游對子夏學生的評價很不客氣甚至有些惡毒,子夏非常氣憤地予以回擊,師兄弟之間,通常相互之間的稱呼只提字不提姓,所以子夏稱子游為言遊,語氣就已經是很嚴重了。子游攻擊子夏的教學,子夏當然不會用防守的態勢來作解釋,而是反而攻擊子游的人品,這符合子夏的性格。子夏比子游大一歲,大致受業也要早一些,因此才說到先後的區別,意思是怎麼說我也是你的師兄,你不應該這樣無禮。大致當初孔子在世的時候曾經要求子夏子游等人不要互相攻擊,他們也當面應承過,如今子游開了戰端,子夏因此才有了君子要有始有終這樣的話。
子夏和子游的矛盾很早就有,當初在衛國的時候,兩人的歲數還小,都在孔子身邊伺候老師。有一次,孔子要出行,看天色似乎要下雨,孔子正在猶豫要不要拿雨傘的時候,子遊說話了:&ldo;老師,子夏有把好傘,叫他拿來用吧。&rdo;子夏確實有把傘,是子貢才送給他的。子游之所以建議用子夏的傘,不僅僅出於嫉妒,實際上還想讓子夏難受,因為子夏比較吝嗇,平時絕對不借東西給別人。
&ldo;別出這餿主意了。&rdo;孔子當然知道子游的算盤,也當然不會上當。&ldo;子夏這個人不是那種很大方的人,不過這沒有什麼。告訴你,跟一個人交往,儘量交他的長處,不要觸碰他的短處,這樣就能長久地交往。&rdo;
這件事情見於《說苑》。孔子將行,無蓋,弟子曰:&ldo;子夏有蓋,可以行。&rdo;孔子曰:&ldo;商之為人也,甚短於財!吾聞與人交者推其長者,違其短者,故能久長矣。&rdo;
孔子去世後,子夏回學校擔任老師,子游可能也回了學校,也有可能還在做官。但是子游一向對子夏不服氣,內心裡對孔子把《詩經》和《春秋》都傳給子夏大致也有些憤憤不平,因此來找子夏的茬,挖苦諷刺,發洩自己的不滿。但是有子貢、冉有等大師兄們在,子游也不敢太過分。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