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第2/3 頁)
從人際關係的角度說,&ldo;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rdo;與&ldo;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rdo;的含義是相同的。
【現實解說】定公問:&ldo;若君不使臣以禮,臣怎樣事君?&rdo;孔子對曰:&ldo;君不使臣以禮,臣就去他媽的君。&rdo;
124(1315)★★
定公問:&ldo;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rdo;孔子對曰:&ldo;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l;為君難,為臣不易。&r;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rdo;曰:&ldo;一言而喪邦,有諸?&rdo;孔子對曰:&ldo;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l;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r;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rdo;
【譯文】魯定公問:&ldo;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興盛,有這樣的話嗎?&rdo;孔子答道:&ldo;不可能有這樣的話,但有近乎於這樣的話。有人說:&l;做君難,做臣不易。&r;如果知道了做君的難,這不近乎於一句話可以使國家興盛嗎?&rdo;魯定公又問:&ldo;一句話可以亡國,有這樣的話嗎?&rdo;孔子回答說:&ldo;不可能有這樣的話,但有近乎這樣的話。有人說過:&l;我做君主並沒有什麼可高興的,我所高興的只在於我所說的話沒有人敢於違抗。&r;如果說得對而沒有人違抗,那也可以。可是如果說得不對而沒有人違抗,那不就近乎於一句話可以亡國嗎?&rdo;
【解析】孔子是贊成言論自由的。孔子認為,沒有言論自由,國家必亡。這段話在歷史上並不常用,因為歷代統治者不願意看到這段話。
孔子在這個時候表達這個觀點,是希望魯定公能多聽自己的想法。
【現實解說】萬眾一心,那是可怕的,因為這樣的力量是無法阻止的;萬眾一聲,那也是可怕的,因為這就是一言而喪邦的前兆。
125(89)★★★★★
子曰:&ldo;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rdo;
【譯文】如果老百姓可以依照周禮來行為,那就不必約束他們;如果不能,那就教會他們。
【解析】這是孔子在對魯定公講怎樣處理統治者和老百姓之間的關係,同時也在說明自己開辦私人學校的重大意義。
對於上面這句話,歷來的斷句是&ldo;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rdo;。歷來的解釋都是&ldo;讓老百姓按照我們說的去做就行了,不要讓他們知道為什麼這樣做&rdo;。按照這樣的解釋,孔子被扣上了愚民思想的帽子。
其實,愚民思想是老子的思想,不是孔子的。為什麼這樣說,以及為什麼應該按照本書的斷句,我們來做一個簡單分析。
首先,如果按照歷來的那種解釋,反推回原文,應該是&ldo;民可使之,不可知之&rdo;。這才是純正的春秋語言。相反,&ldo;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rdo;本身就很彆扭。
其次,在孔子的思想中,找不到其他例證來佐證他的愚民思想。
再次,孔子原本是個民辦教師,他做的事情就是&ldo;知之&rdo;,就是把知識把周禮教授給普通百姓。如果他是愚民思想,那就等於否定自己,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基於以上的原因,這句話的斷句一定是&ldo;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rdo;
正因為孔子在做的事情是&ldo;知之&rdo;,所以他一定告訴魯定公現在的狀況是&ldo;不可使&rdo;。
</br>
<sty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