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頁(第1/3 頁)
臧紇這個人,確實非常聰明,包括自己會被趕走這樣的事情都預見到了,也有辦法規避,可是還是忍不住要賣弄聰明。在齊國也是這樣,臧紇的話雖然難聽,但是後來的事態發展跟他所說的一樣。他確實非常聰明,非常有遠見,可是他總是管不住自己的聰明,總是用自己的聰明跟人情世故作對,最終沒有什麼好結果。
所以,如果一個人不懂得怎樣運用自己的聰明,那麼聰明反而成了一件壞事。有所為有所不為,該直爽的時候直爽,該奉迎的時候不要反對,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聰明人。這就是孔子的意思。
所以,孔子說像臧武仲一樣聰明,後面緊接著就是像孟公綽一樣剋制,不濫用自己的聰明,這樣就是完美的聰明。
上面提到了卞莊子,順便說說卞莊子的故事。根據《史記》記載,一次卞莊子在路上遇上兩吃老虎之一頭牛,卞莊子就準備去殺兩隻老虎。從人勸他等一等,等兩隻老虎吃完之後一定會相爭,到時候小的死大的傷,不是就可以輕鬆殺掉他們?卞莊子聽了勸告,結果果然殺了兩隻老虎。
坐山觀虎鬥,這個成語出於這裡。兩虎相爭,必有一傷。這個成語也出於這裡。
所以,卞莊子之勇,是有勇有謀的勇,而不是有勇無謀的勇,這恰恰是子路的問題所在,也是孔子要子路學習卞莊子的原因。
冉求就是冉有,子路的師弟,以才能著稱。
這段話裡,孔子所說到的四個人,都是針對著子路的性格特點的,絕不是信口說來的,孔子因材施教在這裡可見一斑。
第一種完美人的標準實在是太完美了,孔子知道子路是沒有可能達到的,因此給了第二種切實可行的標準‐‐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這種標準,基本上就是為子路量身定做的,只要努力,是可以做到的。糟糕的是,子路真的做到了,為什麼說糟糕呢?因為子路真的見危授命了(見本篇最後的《子路之死》)。
【現實解說】聰明,但是不要賣弄聰明;有遠見,但是要假裝沒看見;再勇猛,也要利用敵人的弱點。以上的做法,合稱&ldo;韜光養晦&rdo;。至於完人,還是算了吧,當傳說吧。
如今,見利思義,見危授命的人不多,見利忘命的人比較多。
39(1422)★★
子路問事君。子曰:&ldo;勿欺也,而犯之。&rdo;
【譯文】子路問怎樣侍奉君主。孔子說:&ldo;不能欺騙他,但可以犯顏直諫。&rdo;
【解析】前面問為士,後來問成人,現在又問事君,子路真的是飛速成長。
這是孔子當官之後,子路問老師的心得,孔子如此回答。一句話,就是:不說假話,說實話。而且,要敢於說真話,而不是什麼也不說。只要說真話,就不要怕國君不高興。
相對照的就是不說真話,專挑國君想聽的說,決不冒犯國君。
事實上,中國歷史上,能做到這一點的很少。不管怎麼說,春秋時期的國君是相當寬容的,你只要不欺騙他,即便他不愛聽,也不會把你怎樣。後世不太一樣,說假話比較受寵,說真話就有殺頭的危險。
基本上,這也是孔子侍奉國君的原則。不過,這並不是唯一的原則,當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就不是這麼說了。
某種意義上說,這段話反映了孔子在政治上的天真,註定了他這個官當不長。
【現實解說】記得一個故事,某媒體新總編上任,向老總編請教辦報原則,老總編問新總編準備怎樣辦報,新總編說&ldo;說真話&rdo;;老總編問&ldo;如果不能說真話呢&rdo;,新總編說&ldo;不說假話&rdo;,老總編問&l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