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學者濾鏡,知識不等於人品,必須學會冷眼看問題!(第2/2 頁)
。動輒高高在上,俯仰眾生之態,很容易引起一些人的反感。言歸正傳,知識量和道德感,究竟是什麼關係呢?這個問題很多時候只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公德而無私德者會有存在,有知識而無道德者也同樣會存在。對於知識的崇拜,使很多普通人認為,知名學者的道德感應該是比較強的,但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諸多例項的曝光,將徹底打破這一偏見。我們必須要明白,知識可以永恆存在,但是作為知識載體的個人,不是完美的聖人,知識分子可能會說錯話,個人修養和道德水準也可能並不高。學者可能會擁有大量擁躉,但並非不存在問題,比如說羅翔先生推崇備至的著名法學家艾倫·德肖維茨,在被曝光的愛潑斯坦案件中,是名副其實的蘿莉島第一常客!如果蘿莉島事件未曾發生,德肖維茨必然依舊是完人形象,但現在卻重重打臉。德肖維茨個人著作中的種種言論,與其實際所做的行徑,只能說是莫大的諷刺。冠冕堂皇、言之鑿鑿的法學家,個人道德實則可能讓人大跌眼鏡。當然,不止法學家如此,從曝光以及未曝光的事件中,毫不誇張的說,每個領域的學者,可能都會存在道德問題,有的甚至存在法律問題。因此,我們必須要去除學者濾鏡,學者可能憑藉學識淵博吸引粉絲,但應該崇拜的是其學識,而不應該是其個人。部分學者的清高和不接地氣,容易吸引不諳世事之人的擁躉,甚至可以影響整個社會,得到屬於最大的利益與聲譽。但在被學者吸引的背後,我們還要分析其學術,而不是崇拜其個人,不然不能說一無所獲,但也可能是弊大於利。
學者不是聖人,知識分子也不是完人,在尊重知識的時代發展中,必須要去除學者濾鏡,擁有一雙冷眼。君不見,縱使昔日天朝崩潰之作者茅海建,亦因性騷擾女學生而犯案。不是所有學者都會有道德問題,但總會有學者存在問題。有些學者憑藉自己的知識載量,獲取利益、獲得聲譽,但不是所有學者都會跟人民群眾一起。有些學者會緊密聯絡群眾,有些人則只想躺在小老婆懷裡,在自己堂皇的宮殿裡,搭建著自己的利益鏈條,開心的時候他們或許會關注底層人的悲慘,但隨後他們便會故作高深地說這就是人性。他們不會施以援手,更不會融入到你這個群體,因為這顯示不出他們的優等身份。知識終究不等於人品,但即使國內外各種學者的醜聞頻發,依然會有無數人迷信於權威學者的人品。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打破學者濾鏡,那就只能依靠知識向更大範圍擴散,這個過程很艱難,但卻必須要進行。除此之外,也要擁有一雙冷眼,用來看待問題,看待學者,看待知識,都會讓世界更理智!
搜尋
濾鏡什麼意思
學術鬼才
思考留白
學者周大偉的人品如何
無用知識分享
成為科學思考者
:()胡宇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