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掉一個人最隱蔽的方式:陷於底層習慣(第2/3 頁)
娛樂至死的年代,獲得快樂的方式層出不窮。
但追求怎樣的快樂,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正如董宇輝所說:
“每次為了低階的快感而放縱,都意味著你選擇了墮落和妥協;
每次為了高階的快樂而剋制,都意味著你變得更理智、更強大。”
02
社交頻繁
美國人際學專家帕特里克,在波士頓大學組織過一次實驗。
他從一場近百人的舞會中,挑選了幾個學生來閱讀本專業的資料。
實驗發現,剛參加過舞會的學生,閱讀速率相較平時下滑了接近50。
而這種影響,要到次日中午才緩緩減退。
每個人的社交容量都是有限的,一次聚會,一次聊天,甚至於一個表情,都會消耗自身的能量
過量的社交,只能填補暫時的空虛,卻會抽空你的時間、金錢和精力。
當你流連於人來人往的熱鬧,就很難靜下心來去做真正有意義的事情。
《百家講壇》講師張宏傑,曾經是銀行裡的一個小職員。
當時他每天下班,都會路過一個小弄堂,三教九流的人都聚集於此。
張宏傑常常在這裡跟不同的人打牌、下棋、聊天,辛苦一天的身心立刻就能得到放鬆。
很長一段時間,熱鬧的弄堂成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直到有天,他在路上偶遇了一位弄堂裡的牌友,卻發現連對方名字都叫不出來。
他這才意識到,這些朋友除了陪他消磨時間,沒有在他生命中留下任何東西。
,!
打那之後,他寧可每天繞路,也不再經過小弄堂。
回家吃過晚飯後,就一個人鑽研歷史文獻。
相比熱鬧的弄堂,家裡的書房有種說不出的冷清。
但正是這份冷清,幫助他完成了從銀行職員到歷史學教授的蛻變。
英國作家普里斯特利說:
“大多數社交都是這樣,不去也沒人在意你的缺席,去了就是參加一種徒廢光陰的遊戲。”
人這一生,很少遇到真正交心的朋友,更多的只是匆匆過客。
花時間在過客身上的人,和花時間專注自己的人,註定會過上不同的生活。
03
嫉妒心重
朋友老楊工作能力突出,畢業後在公司一直幹得風生水起。
不過上週一起吃飯,談到工作時他卻哭笑不得。
原來他在競崗時,有個員工舉報他違規停車,還特意拍了照片。
最後老楊沒受什麼影響,因為公司停車區域不久前重新劃定過。
反倒是那個員工,由於在廠區內部違規拍照,被質保部門通報批評。
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人,妒人之能,幸人之失。
倒不是他們天生心眼壞,而是早就習慣了周圍人和自己一樣平庸。
但凡有人過得比自己好,他們就會忍不住暗中使絆,希望對方變得不如自己。
方洪波剛進美的時,在一位廣告科的科長底下做編輯。
憑藉出色的能力,方洪波為廣告科立下不少功勞。
但科長卻從沒提過提拔他的事。
後來他聽說,科長故意在他競選時使絆,因為擔心他升職後,就會少個得力干將來幫自己幹活。
方洪波一氣之下,主動申請調到了其他部門。
新部門的領導對他十分賞識,在其他科室競選主任時,毫不猶豫將他推薦了上去。
多年後,方洪波成為集團最年輕的董事長,提拔他的領導也進了董事會。
反觀當年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