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部分(第4/4 頁)
約簽訂後一個月,物資上的準備已經差不多了,可是,進軍的路線卻還沒有確定下來,這一日,劉厚召叢集臣,廷議北伐的路線,這是軍中頭腦風暴的擴大版。
蜀軍要北伐曹魏,一般來說可以有兩條路徑,一條就是從漢中出發,經斜谷或子午谷或陳倉道或出祁山,進攻五丈原。
歷史上諸葛亮六出祁山就是這樣做的(實際只有兩次是出祁山),這條路線山高路遠,要穿越秦嶺,行軍難度和後勤運輸難度都很大。而且沿途將會遇到很多大關卡,需要有強大的攻堅能力。
不過從這條路線走的話,後方穩固,沒有被人抄後路的危險,就算失敗,退回來就是了,有崇山峻嶺和層層關卡的保護,魏軍想追擊也很難。
而五丈原到長安只有約三百里,算是很近了,所以只要能到達五丈原,差不多就等於可以威脅到魏國的腹地了。
另一條路線就是之前劉厚忽悠諸葛瑾的路線,當年關公北伐就是這樣做的。這條路線既近也好走很多,不用翻山越嶺的。過了襄陽再過南陽就直逼許都了,可以收到直搗黃龍的效果。不過這麼重要的地方,曹魏肯定會陳駐重兵把守。
另外,荊州又是蜀、吳交界的地方,兩國都會陳駐重兵在這裡駐守,蜀軍如果從這裡北上,很容易會被東吳在後面抄了後路。當年關公就是被東吳抄了後路,致使北伐失敗的。
由於存在兩條路線,於是這天的朝會也就存在了兩派人,一派支援穿秦嶺出祁山,一派支援從荊州北上攻襄陽。
支援出祁山的一派以鄧芝為代表,支援攻襄陽的以郭攸之為代表,劉厚和諸葛亮則暫時沒有表態,只是耐心聽著群臣的議論。
鄧芝,字伯苗。義陽新野(今河南新野)人。東漢名將鄧禹之後。先被劉備任為郫令,又升遷為廣漢太守。因任官清廉、嚴謹,有治績,被徵入朝為尚書。
許靖、吳懿亂政時,被重新貶為廣漢太守,劉厚入主成都後,將一批被許靖貶斥的官員重新起用,這個鄧芝就是其中的一個。
“陛下,襄陽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曹魏派有重兵把守,還有南陽,可以說是曹魏的腹地。我們如果從這裡北上,可以說一開始就要和曹魏的主力決戰。臣認為此舉欠妥啊。
我軍雖然攻擊力強悍,但是畢竟人數太少,若是陷入曹魏大軍的重圍,恐怕也難討得了好。尤其是我們的火器部隊,對於後勤的依賴性很大。一旦陷入重圍,斷絕了補給,彈盡糧絕之後,他們將比一般的冷兵器部隊戰鬥力更差。”
鄧芝提出了他的反對意見,他試圖透過講述從荊州出兵的弊端來反證出祁山的合理性。
他話音剛落,郭攸之就開始反駁了:“鄧大人,我們勞師動眾,不是為了和敵人決戰那為了什麼呢?從祁山而出,路途遙遠,山路嶇崎,光在路上就要浪費大量時間。
要知道,大軍每出征多一天,就要多耗費糧食數千石、餉銀上萬貫。打仗就是打經濟,打錢糧,我國現在佔據的地盤還很小,而且多是貧瘠、人口稀少之地,國內的經濟情況無法支撐我們進行一場持久的戰爭。
所以,攸之認為,應當從最短的路徑進軍,以最快的速度結束戰爭。攸之建議,從荊州北上,主動尋找曹軍主力,迅速將敵軍主力擊潰,可一戰定乾坤也。”
劉厚對郭攸之那句“打仗就是打經濟,打錢糧”很讚賞,郭攸之這幾年跟著劉厚南征北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