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頁(第1/2 頁)
關於西域諸國史料,法顯、惠生而外,大率一鱗片爪。至唐玄奘法師,輕萬死以涉蔥河,重一言而之柰苑,請益之隙,存記風土,於是墜緒復張,考古有徵。而其記龜茲之文化也,有云:3
第77節:附表(2)
屈支國(舊曰龜茲)文字取則印度,粗有改變。管絃伎樂,特善諸國。服飾錦褐,斷髮巾帽。貨用金銀錢小銅錢。……
伽藍百餘所,僧徒五千餘人,習學小乘教,說一切有部。經教律儀,取則印度。其習讀者,即本文矣。尚拘漸教,食雜三淨。……
大城西門外路左右各有立佛像,高九十餘尺,於此像前,建五年一大會處。每歲秋分數十日間,舉國僧徒,皆來會集。上自君王,下至士庶,損廢俗務,奉持齋戒,受經聽法,渴日忘疲。諸僧輦僧伽藍莊嚴佛像,瑩以珍寶,飾之錦綺,載諸輦輿,謂之行像,動以千數,雲集會所。常以月十五日晦日,國王大臣謀議國事,訪及高僧,然後宣佈。會場西北渡河至阿奢理貳伽藍(唐言奇特),庭宇顯敞,佛像功飾,僧徒肅穆,精勤匪怠。並是耆艾宿德,博學高才,遠方俊彥,慕義至止。國王大臣,士庶豪碩,四事供養,久而彌敬。
是唐時龜茲佛教之盛,雖未知比之晉代佛塔廟千所者為何如,然已足以左右全國之視聽矣。而文字取則印度,粗有改變之語,尤足以見印度文化對於龜茲之影響。故自秦漢以來,龜茲文化實承印度文化之緒餘,龜茲本國固無文化。則謂蘇祗婆琵琶七調乃龜茲文化之產物,實未為探本之論也。
二 隋唐龜茲樂與天竺樂之比較
玄奘法師經行龜茲,謂其&ot;管絃伎樂,特善諸國&ot;,故呂光滅其國,樂入中國,至開皇中而其伎大盛。曹妙達諸人,新聲奇變,朝改暮易,舉時爭相慕尚。1即至於今,姎哥偎郎,猶稱甚盛。2是龜茲之音樂,歷千歲而不變,幾與習以俱成矣。然即就隋唐九部樂中龜茲、天竺二部考之,樂舞頗多同者。龜茲文化,漢以後始有可考,而印度四《吠陀》中即屢及樂器之名,因陀羅天且有樂隊。3則論先河後海之義,固不能無因襲承藉之感。隋唐龜茲、天竺二部樂,其舞人樂器以及服飾,《隋書&iddot;音樂志》、《舊唐書&iddot;音樂志》、《新唐書&iddot;禮樂志》、《唐六典》、《通典》諸書俱有紀述,今試比錄如次,以資觀較。
(一)龜茲樂
《隋書&iddot;音樂志》:龜茲者,其歌曲有《善善摩花》,解曲有《婆伽兒》,舞曲有《小天》,又有《疏勒鹽》。其樂器有豎箜篌、琵琶、五絃、笙、笛、簫、篳篥、毛員鼓、都曇鼓、答臘鼓、腰鼓、羯鼓、雞婁鼓、銅拔、貝等十五種,為一部,工二十人。
《舊唐書&iddot;音樂志》:龜茲樂工人皂絲布頭巾、緋絲布袍、錦袖、緋布袴。舞者四人,紅抹額、緋襖、白袴、帑烏皮靴。豎箜篌一、琵琶一、五絃琵琶一、笙一、橫笛一、簫一、篳篥一、毛員鼓一、都曇鼓一、答臘鼓一、腰鼓一、羯鼓一、雞婁鼓一、銅拔一、貝一。毛員鼓今亡。
《新唐書&iddot;禮樂志》:龜茲伎有彈箏、豎箜篌、琵琶、五絃、橫笛、笙、簫、觱篥、答臘鼓、毛員鼓、都曇鼓、侯提鼓、雞婁鼓、腰鼓、齊鼓、簷鼓、貝,皆一,銅拔二。舞者四人。
《唐六典》卷十四太樂令所掌:六曰龜茲伎。豎箜篌、琵琶、五絃、笙、簫、橫笛、觱篥,各一,銅鈸二。答腰鼓、毛員鼓、都曇鼓、羯鼓、侯提鼓、腰鼓、雞婁鼓、貝,各一。舞四人。
《通典》卷一百四十六四方樂:龜茲樂二人(案二人應作工人)、皂絲布頭巾、緋絲布袍、錦袖、緋布袴。舞四人,紅抹額、緋白袴、雙烏皮靴。樂用豎箜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