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急事,今天就這兩更了。(第1/5 頁)
(暫時不要點開,稍後修改。)
(暫時不要點開,稍後修改。)
1677年8月30日,在與登萊開拓隊政府就一系列的有關膠煙線鐵路的細節問題展開幾輪磋商後,公司副總裁徐向東終於難得有了幾天休息時間,因此他便帶上了幾位隨從,與煙臺方面派來保護他們安全的五六個精銳騎兵一起,沿著規劃中的鐵路線向南行去,打算實地看一看當地的風土人情,以便對未來鐵路的盈利預期做到心中有數。
當然了,像這種事情也不是不能交給底下人去辦。不過徐向東總覺得,有些事情還是自己親力親為地好,特別是像考察鐵路沿線風土人情這種重要事情。如果沒時間也就罷了,可以交給信得過的手下人辦理,可如果你有時間且相對充裕,那麼去沿線重要節點走一走、看一看,也是應有之意。
出了煙臺離得最近的就是福山縣了。這個縣面積不大(廢話,縣域面積生生被煙臺扯去一大塊,縣城都被迫南遷了),但人口卻不少,雖然多年來始終有大量人口流入煙臺、寧海州、萊陽(由政府組織,去萊陽種地)等地,但仍然保持在八萬人上下的樣子,已經超過明末戶籍黃冊上的人口了,由此可見一斑。
舊的福山縣城在當年清軍入寇期間被夷為平地,後來東岸人在煙臺南偏東二十多公里的地方修建了新城,作為福山縣的所在地,規劃中的膠煙線鐵路就在新城城西、大沽夾河的東岸向南而行,而徐向東等人目前所在的位置也正是在大沽夾河東岸。
由於鐵路修建的緣故,此時的大沽夾河上時不時地出現一些搖櫓船。這些船不大的船艙內多放著枕木、石子等建築材料,有時候也載運了一些從外洋運來的鹹魚(多為大馬哈魚),看樣子是為鐵路建設工地服務的——與膠州港那邊一樣,煙臺、福山等地的鐵路線比較好確定,因此土地平整工作進行較早,目前已經進入到了中後期,有些地方(比如煙臺縣境內)甚至已經可以開始鋪設鐵軌了。
“西南邊那座不大不小的山是百洞山脈裡的獅子峰,與獅子峰遙相對應的,是昆嵛山。在這兩山之間,有一片還算平坦的谷地,其中一半屬於福山縣,一半屬於棲霞縣。”登萊開拓隊轄下政務廳廳長、前司法系統元老之一的姜南齊之子姜雲帆亦步亦趨地跟在徐向東身後,輕聲向他介紹著福山縣的地理、風物、人情。
“這些年來,經歷過地震、旱災、蝗災的輪番洗禮,福山縣的農業生產受到了很大的打擊。膠東地區本來就山多地少,土壤質地也不如西面的萊陽、掖縣、平度州一帶,因此自古以來就不是什麼大縣。不過正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呈一個半圓形包圍著狹小的煙臺縣的福山(只在東側海邊留了一個小口子給寧海州),多年來依託煙臺取得了非常良好的發展勢頭。”揮手大概指了四周後,姜雲帆繼續介紹道:“煙臺駐紮了很多軍隊,同樣也有大量的民政機構、商業機構,官員、商人、技術員的數量眾多。他們長期居住於寸土寸金的煙臺,但由於煙臺範圍狹小,因此其子女們長大成人後多數只能到鄰近的福山縣定居,因此很是帶動了福山一帶的不動產行業的繁榮。”
“這些人湧入福山後,開始經營各種產業,其中有為煙臺槍械修理廠生產各種零部件的(使用腳踏或水力機床),有為煙臺港提供包括木桶、帆布、纜繩、索具在內的一切小玩意的,有為養馬島工坊做配套服務的,當然數量最多的還是從事農業活動的,為煙臺縣這座消費型城市提供各類農產品。說起來徐副總裁您可能有些不相信,在本土尚未大規模普及的農業合作社制度,現在已經在福山、煙臺兩縣的很多地方展開了,且多是一些農業經營者,以生產瓜果菜蔬、飼養牲畜、培育花卉為主,主要的消費市場可以說就是煙臺了。”姜雲帆說道:“他們的生活,總體上來說還是相對不錯的,看,前面那個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