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漢城之戰(二)(第1/2 頁)
隨著李倧逃往平壤,清廷也收到了明軍攻入朝鮮的訊息。
多爾袞、代善、濟爾哈朗三大攝政王都非常惱怒,傳回訊息的竟然不是阿敏。
很顯然,阿敏是不甘心失敗,想獨自打敗明軍。
而三大攝政王認為,大明朝廷如今自顧不暇,肯定沒有餘力去攻打朝鮮。而如今攻打朝鮮的唯一可能,就是最近崛起的天雄軍。
清廷雖然答應了換俘,但遲遲沒有收到換俘的具體時間,三大攝政王打算,年後再進攻一次大明。直接滅了大明,然後逼迫天雄軍換俘。
但要滅了大明,山海關是關鍵,只要吳三桂還據守在山海關,對大清始終如芒在背。
好在北京的細作回報,吳三桂的老爹吳襄,由於私通東明,被偽明皇帝抓進詔獄,最後死在詔獄之中。
這對大清來說,是個招降吳三桂的絕佳時機。
為了拉攏吳三桂,多爾袞派出了范文程、寧完我等漢人重臣去山海關談判。
可就在這個節骨眼上,這東明的鐘二,放著京城的花花世界不要,轉道攻打朝鮮。
當年一個小小的東江鎮,就讓大清數十萬大軍,龜縮在遼東這個苦寒之地,不敢越長城一步。
這要是讓鍾二佔領了朝鮮,大清別說入主中原,就連世代定居的老家,都有可能被抄沒的危險。
三大攝政王一致決定,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拿回朝鮮。
這可讓原本正在窩冬的大清將士,無不怨聲載道。
窩冬對於遊牧民族,幾乎最大的考驗。因為在極寒天氣下,牲畜的存活率,決定著一個部落的命運。
大清雖然不是純正的遊牧民族,但也是馬背上打下來的江山。
牲畜對大清,也是至關重要。
很多人都覺得,冬季不是攻打遊牧民族好時機,其實不然,歷史上華夏民族對草原遊牧民族取得的重大勝利,都發生在冬季。
霍去病的封狼居胥,藍玉與北遠決戰斡難河,都發生在冬季。
其原因當然就是遊牧民族冬季要窩冬,他們可選擇的草場有限,幾乎一找一個準。
當然,選擇冬季進攻草原,所需要付出的毅力也是極大,在那種極端天氣下,牲畜都很難抗住,何況是人。
可正當大清厲兵秣馬,準備第三次出征朝鮮時,大明的談判特使高起潛來訊息說,換俘定在明年的正月十五,地點就在丹東。
這可讓三個攝政王感到非常憤怒。此時離正月十五不過一月,難道鍾二認為,一個月的時間,就能佔領朝鮮?
當年皇太極兩次出征朝鮮,每次都花了差不多將近一年時間,才征服朝鮮。
而且丹東離瀋陽不過四百餘里,鍾二哪來的勇氣,敢在大清的眼皮子底下,換走三十萬漢民。
多爾袞原本打算出兵三萬馳援朝鮮,一下狠心,出兵五萬。
佔領漢城後的第四天,漢城下了一場鵝毛大雪。
阿敏歷經千辛萬苦,糾集了三萬清軍,四萬朝鮮僕從軍,終於在第五天,帶著七萬人馬向漢城東門殺將過來。
阿敏在城外看著漢城,漢城還是那麼巍峨肅穆,可城牆上除了幾面旗幟在迎風飄揚外,並沒有兵丁在站崗放哨。
阿敏心中狐疑,難道明軍泥堪打完漢城就跑了?
清軍副帥德格類來到阿敏面前說:“貝勒爺,漢城有點詭異,不知那些大明的泥堪,在搞什麼詭計?”
阿敏說:“不管他們用什麼詭計,試試就知道了,傳令下去,先讓三千朝鮮軍,試探一下虛實。”
三千朝鮮兵戰戰兢兢的出列,在清軍的鞭笞下,只好向著漢城而去。
三千朝鮮兵龜速向前,三四百步距離,居然花了半個時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