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紅薯、土豆、玉米(第1/2 頁)
楊員外走後兩天,就把楊文音送到馬頭,同時來的還有二百多個工匠。
從此馬頭就多了個好奇寶寶,鍾君義的跟屁蟲。
可鍾君義忙的腳不沾地,哪有時間搭理她,不過好在只是時不時的問東問西,沒有胡攪蠻纏。
幾天後,便宜老爹終於平安歸來,鍾君義總算鬆了口氣。
晚上,鍾甘兩家共進晚餐時,鍾君義說:“伯父,眼看就要入冬了,君義先前忘了告訴您,這水泥怕凍,現在你要是把水泥運到山西,恐怕誤了時辰。”
鍾君義於是拿出一個玻璃杯說:“所以,君義打算拿一些琉璃杯來抵這些糧食,伯父以為如何。”
甘老爺子看向玻璃杯,非常驚奇,接過來說:“這琉璃杯如此晶瑩剔透,賢侄,這從何而來,你有多少?”
甘老爺子愛不釋手的一邊把玩,一邊說:“就是樣式不太新奇。這要是再好好加工打磨一番,價值千金。”
鍾君義不解,問:“甘伯父,這琉璃沒有色彩,也能賣這麼貴?”
甘老爺子說:“賢侄錯了,最好的琉璃都是單色的,晶瑩剔透就更難得。”
鍾君義說:“伯父,要是這樣的琉璃君義給你一萬個,你認為多少錢一個合適?”
甘老爺子大驚:“賢侄,你真有這麼多個。”
“只多不少。”
甘老爺子說:“物以稀為貴,賢侄,這麼多的話,價格怕是要低百倍不止。”
“伯父,君義不是商戶,不便經商。
既然物以稀為貴,那就不要一下拿出這麼多。
要想賣個大價錢,最好自然是去江南,這樣吧,君義先給伯父一千套,一套一對。
先去南京,在南京最多賣十套。
其它大城最多賣五套。
剩下的運往福建泉州。伯父,這樣應該能賣的起價錢吧。”
甘老爺子大喜:“賢侄,你還真是個商業奇才。
做軍戶太可惜了,不過,你要老夫出海,可就為難老夫了。”
鍾君義說:“伯父,君義不是要您出海。
而是到了泉州後,找到鄭芝龍,用剩下的琉璃,換一些紅薯回來。”
“紅薯,那是何物?”
紅薯,本在萬曆年間就由福建人陳振龍從菲律賓(大明時期叫呂宋),歷經千辛萬苦引進而來。
按說大明有這種早就讓滿清吹噓的康乾盛世的農作物,不應該出現如此大的饑荒才對,可歷史卻發生了,很多人不理解。
紅薯之所以躺在福建的犄角旮旯幾十年得不到推廣,原因只有一個,不利於土地兼併。
隨著張居正實施的一條鞭法的實施,大明的土地兼併日趨嚴重,這是為何?
因為在沒有一條鞭法之前,農民交稅只要交糧食。
雖說要接受小吏淋尖踢斗的盤剝,但總的來說,這種盤剝農民還有點活路。
但有了一條鞭法之後,農民交稅需要交銀子。
這就等於農民要多經過糧商的盤剝。
在雙重盤剝下,清丈田畝還給農民的土地,很快又回到了地主們的手中。
越來越多的農民破產,成為地主們的佃戶家奴。
這時候要是有人說要推廣紅薯。
說紅薯畝產數千斤,比種其他的農作物高產很多。
估計說的有多快,死的也就有多快。
至於玉米,傳入華夏那就更早。
在嘉靖年間就已經傳入,但為何也沒有在大明王朝後期推廣,理由那就更奇葩了。
玉米傳入華夏後,被當做祥瑞獻給朝廷,嘉靖帝認為祥瑞帶玉。
只配皇家所有,平民種植屬於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