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3/4 頁)
,在決策前和決策執行過程中與各*黨派、無黨派人士進行協商。政治協商已經成為中國共產黨實行科學決策、*決策的重要環節,是中國共產黨提高執政能力的重要途徑。從現實的政治生活來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層面上實現選舉*的主要場所,而各級人民政協則是國家層面上實現協商*的主要場所。
人民政協成立於1949年,其歷史早於人民代表大會,其正常活動在“*”期間也照例停頓。1978年,全國政協五屆一次會議的召開及政協新章程的透過,標誌著政治協商制度得以恢復和重建。在過去30年中,政協制度的主要成就包括:在黨章和憲法中明確將政治協商制度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同確立為中國的基本政治制度;重新確立中國共產黨與其他*黨派多黨合作、政治協商的基本方針,即*十二大確定的“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在憲法、黨章、中央檔案和人民政協章程等權威法律規章中,對政協的結構、職能、方式和程式都作了詳細規定,使政治協商得以法制化和規範化;各級政協的參政議政作用大大增強,一年一度的政協會議出現了許多被黨和政府決策部門採納的高質量提案,對黨和政府的決策產生重要影響;*黨派透過政治協商制度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參政黨,實質性地參與國家管理,各級政府的領導成員中均有*黨派代表,如本屆中央政府中有兩位部長是*黨派和無黨派人士。。 最好的txt下載網
中國政治發展三十年(3)
當然,在政治協商方面也存在著一些明顯的不足。如政協委員的產生主要是由各級黨委推薦,缺乏必要的競爭性擇優機制;相當一部分政協委員的參政議政意識和能力還較差,提案質量不高;政協的*監督權缺乏適用的法律保障,從而降低了監督的實際效力。為了更好地發揮政治協商制度在中國政治發展中的作用,應當從加強國家基本政治制度的高度,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政治協商制度,規範黨委、人大、政府和政協之間的關係。除了改善政協委員的選拔機制,加強政協機關的自身建設,提高政協委員的代表性和參政議政能力外,還應當從法律上確保政協*監督權力的有效性,加強各級政協對政府決策的參與,使中國的政治協商制度成為實現中國特色協商*的基本形式。
黨內*問題
中國共產黨是當代中國唯一的執政黨,它不與其他任何政黨和政治團體分享國家的政治領導權,也不允許任何反對黨存在。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國共產黨章程》對此都作出了明確無誤的規定。中國共產黨的一黨領導有兩個方面的基本含義:其一是針對其他政治黨派而言的,它不允許其他競爭性政黨的存在。作為中國唯一的執政黨,它也不與其他政黨,包括*黨派,分享國家的政治領導權。其二是針對其他政權機構而言的,它意味著所有其他政權機關,包括政府、人民代表大會(中國式的議會)、法院和檢察院,以及所有武裝力量,都必須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簡言之,作為唯一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是當代中國的實際權力核心。因此,黨的*與國家*密不可分,黨內*實際上就是國家核心政治權力內部的*。沒有黨內*就很難有社會*。這裡所說的黨內*,主要是指黨內*選舉、*決策、*管理和*監督等一系列制度與程式,其核心內容是保障黨員的*權利,使每一位黨員都能夠享有黨章規定的黨務知情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重大決策的參與權、對黨內事務和黨的領導的監督權、對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幹部的質疑權與罷免權等。
改革開放的過程,也是黨內*的發展過程。被視為改革開放標誌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質上就是一次黨內*的盛會,也是“*”結束後黨內正常*生活得到逐漸恢復的標誌。在過去的30年中,黨內*的不斷加強,是中國政治發展的一個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