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1/4 頁)
閃�飼�旯潘略獯碩蛟恕�
當年的寺院後依條山,前臨坡地,順勢而建,規模宏偉。中軸線上矗立有影壁、山門、水陸殿、大雄殿及凌霄閣等,峻宇嵯峨,散彩流霞。又有清泉自東流繞,蒼松古柏四圍,風光怡人。為昔日“解州八景”之一,更與永濟的棲巖寺、萬固寺並稱中條山三大禪林。每當一年一度的設齋大會之際,環千里之內外,衣冠士女,雲集輻輳,名人學士,詠詩吟賦,盛極一時。
再回到金代的靜林寺,《金藏》是金代河東南路民間集資刻成的一種版本。運城一帶地方在北宋末淪陷於金,人民由於身受兵災的痛苦,很自然地加深了他們的宗教信仰。就在金熙宗皇統年間,人民生計稍為寬裕的時候,潞州崔進的女兒法珍(這或者是她出家以後的名字)便發起刻大藏經版來做宗教上的功德。相傳她還砍斷手臂表示堅決的願心,因而感動了運城一帶佛家信徒,熱烈響應,甚至破戶、鬻兒來幫助她,在她的倡導下,很快募集了不少資金,開雕大藏經版會在解州靜林的天寧寺如期召開。
解州是刻版手工業中心,刻藏會設立在那裡,顯然是為了事業上的便利。刻版年代記在版片上的,最早是皇統九年(1149),最遲的是大定十三年(1173)。實際刻板的起訖和此相去不遠,即是先後經歷了三十年(約 1148~1177)。到了大定十八年(1178),就已印刷了一部金藏,親自送到燕京(現在的北京),金世宗予以獎勵,特為在聖安寺設壇,給她傳授比丘尼大戒。其後不久,崔法珍適應需要,將全副刻版輸送到京,收藏於弘法寺。因此,她又在大定二十三年(1183)獲得賜紫,並加了‘弘教大師’的稱號(關於這些事實,金章宗明昌四年,即1193年,曾由趙渢撰文記載,立碑於弘法寺。解州靜林寺也因為這個原因,名揚佛界。
十分遺憾的是,這座名聞遐邇的千年古剎,《金藏》的雕印、傳播發源地,現已蕩然無存,瓦礫遍地,昔日的輝煌景象如過眼煙雲。除新近才建的贗品,只剩下兩座盜痕累累的墓塔、幾塊難以辨識的斷碣殘碑和一位遠道而來、青燈做伴的女尼。面對著慘狀,真無法發用語言表達。一個國家,首先要給百姓提供一個安居樂業的環境。一個民族,絕不能把文化遺產如此處置。每一個子民,絕不期待歷史倒退。和諧社會,大勢所趨。
靜林寺,一座不該失去的佛教文化勝地。 電子書 分享網站
鳴條崗上吟南風
舜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道德文化始祖,他頒佈的“五常之教”可以說是我們中華民族血脈相連、生生不息的傳統文化精髓。舜帝陵也因此成為了華夏兒女們尋根祭祖、拜謁旅遊的一個好去處。
從運城市區出發向西北行駛20分鐘的車程,便會來到曲馬村,在這個位於鳴條崗西端的小村子裡座落著為紀念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而建造的舜帝陵廟。孟子所說的“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中的“鳴條”指的就是這個地方。粗略算來,舜帝安臥在這裡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所以今天我就來拜謁這位華夏道德文明的始祖,感受一下這千百年來積澱的歷史風韻。
據記載,舜帝陵冢始於大禹時期,廟宇始建於唐開元26年(公元736年),舜帝陵廟原佔地150畝,由外城、陵園、皇城三部分組成。陵廟曾屢遭戰亂,毀壞嚴重,元末曾毀於戰火,而今舜帝陵廟以全新的容顏展現在世人面前,並以其獨特的人文景觀魅力給億萬華夏兒女創造了一個遊子歸根、追思先祖的聖地。
步入陵廟外城的神道,便會有兩株參天的古柏夾道相迎,在歷經了數千年的風雨滄桑之後,它們本身就是一部歷史。
古柏軀幹蒼勁,虯枝崢嶸,宛如一道天然的“樹門”。據樹下的古碑記載,古柏在這裡已經生存了四千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