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第2/3 頁)
,美英和蘇聯長期潛伏的矛盾與鬥爭開始日益激化。
1946年3月5日,正在美國作私人訪問的英國前首相邱吉爾在美國總統杜魯門的陪同下,來到杜魯門家鄉密蘇裡州富爾頓鎮名不見經傳的威斯敏斯特學院,作了一次題為&ldo;和平的中流砥柱&rdo;的演講,這就是戰後歷史上著名的&ldo;富爾頓演說&rdo;。富爾頓演說揭開了&ldo;冷戰&rdo;的序幕,標誌著戰時的盟友已成為彼此激烈競爭和對抗的對手。所謂&ldo;冷戰&rdo;,是指雖然沒有實際的戰爭,卻呈現出嚴重對立的緊張狀態。
演說中,英國首相邱吉爾針對戰後美蘇之間出現的緊張局勢,發表了他的看法。他恭維美國&ldo;此刻正高踞於世界權力的頂峰&rdo;,&ldo;擁有最大的力量&rdo;,&ldo;對未來負有令人敬畏的責任&rdo;,建議&ldo;英語世界&rdo;和&ldo;英語民族的聯合&rdo;,建立&ldo;以大英國協與帝國為一方和以美利堅合眾國為另一方的特殊關係&rdo;。他隨即又把話鋒一轉,聲稱:&ldo;不久剛被盟國的勝利所照亮的大地,已經籠罩上了陰影&rdo;,&ldo;從波羅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亞得裡亞海邊的的裡雅斯特,一幅橫貫歐亞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在這條線的後面,坐落著中歐和東歐古國的都城。華沙、柏林、布拉格、維也納……所有這些名城及其居民無一不處在蘇聯的勢力範圍之內……&rdo;邱吉爾的演講實際上是呼籲美英建立反共軍事同盟,以對付以蘇聯為首的&ldo;鐵幕&rdo;後的國家。邱吉爾的直言不諱說出了杜魯門一直憋在心裡,想說而又不敢說和不便說的話。
到了1947年,蘇美之間的摩擦更為頻繁,鬥爭更為激烈。美蘇對立已發展成了以美國為中心的資本主義國家和以蘇聯為中心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國家相對立的局面。1947年3月12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對國會提出的諮文中論述了美國的對外方針,認為:&ldo;美國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標之一,就是創造各種條件,以使我們和其他國家能夠促成一種不受強制行徑支配的生活方式……&rdo;他攻擊蘇聯和東歐國家是&ldo;極權政體&rdo;,要求世界人民在所謂&ldo;自由&rdo;和&ldo;極權&rdo;兩種生活方式中進行選擇。這就是戰後歷史上著名的&ldo;杜魯門主義&rdo;。&ldo;杜魯門主義&rdo;的出籠,標誌著美國政府把&ldo;遏制&rdo;蘇聯的&ldo;冷戰&rdo;正式作為國策,吹響了東西方冷戰的號角。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