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第1/2 頁)
岑仲勉則進一步把楚之先祖與西亞拜火教相聯絡,認為遠古楚人即米地亞人(《兩周文史論叢&iddot;楚為東方民族辨》(上海商務印書館,1958年版)。
此外,許多學者認為楚人屬於苗蠻族。周谷城在其《中國通史》(上冊)指出,楚人之自稱&ldo;蠻夷&rdo;,
這當然是因為事實上楚所統治的本為蠻族或苗族之故。
範文瀾在其《中國通史》(第一冊)中認為熊繹之被周王朝封為子爵,居丹陽,就是因為熊繹的祖先是從武王伐紂的&ldo;苗人酋長&rdo;,故楚國是為&ldo;苗的楚國&rdo;。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七、八十年代以來,隨著考古事業的發展,一些學者聯絡江漢流域的地下發掘成就,認為此有一土生土長的原始文化,即&ldo;先楚文化&rdo;,其創造者是楚之先民,因此,楚族本來就源自荊楚地區。俞偉超在其《關於楚文化發展的新探索》一文中指出:
如果同黃河中游地區的仰韶、龍山文化相比較,江漢平原的這些雖有型別差別的原始文化(指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和湖北龍山文化----筆者注),可以歸為一個大系統。從分佈的範圍來考慮,這個文化系統應當就是楚文化的祖先。
後來在《楚文化的淵源與三苗文化的考古學推測》一文中,又進一步根據徐旭生指出的先楚與三苗同屬南方的&ldo;苗蠻集團&rdo;的論斷,聯絡考古文化成就,明確提出&ldo;楚人與三苗的先祖是同源的&rdo;,即楚之先祖應為荊楚地區的土著居民,屬於苗族或苗蠻集團。
應該承認,上述諸說,尤其是東方說與苗蠻說是有充分的歷史文獻與考古材料作依據的,應存其說而不應輕易否定它。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今天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大家庭,是經過幾千年來長期融合而成的。我們認定某一民族的族源,首先要尊重傳統的說法。遠古時期由於書寫條件的限制,古代歷史大都寓於古代神話與傳說中。這些神話與傳說,雖然充滿&ldo;神&rdo;味,不少甚至還不無荒誕奇特,但去粗取精,其中確也蘊含著歷史的真實。古人根據這些神話傳說編撰成書,一般是可信的,應該是我們研究歷史的重要依據。今天人們(不僅是漢族)追祖溯源,都稱自己是炎黃子孫,充分體現了中國各民族的強大的凝聚力與向心力。故傳統的說法與心態,應予以充分的尊重。同時,族源問題,指的是在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居支配地位的那一部分人,而非後來形成的某一民族群體。民族形成原本如滾雪球一樣,由少而眾,越滾越大,故族源指的是這一民族的軸心部分。依據這兩個前提,我們對楚族的族源問題,在現有條件下是可以逐漸取得共識的,或能取得大體一致的認同,這對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增強堅韌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是有重大意義的。
楚人出自黃帝(或以黃帝為先祖的部落集團),這在我國古代重要文獻中都有明確的記載。《史記&iddot;楚世家》說:
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
《史記&iddot;五帝本紀》又說: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
《世本》、《大戴禮》亦為此說。楚國詩人屈原在其《離騷》中一開始就自稱是: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通史,司馬遷博覽群書,廣採傳說,對楚人先祖之考證,應該是可信的。屈原是楚宗族後裔,對祖先的認定,應該是鄭重的,他本人對自己出自顓頊之後,更是充滿了自豪之情。
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大體處於由氏族制向階級社會過渡時期。這一時期,由於社會生產的擴大與發展,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