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格竹!(第1/2 頁)
方正在遊學過程中,對儒家經典等有了更為豐富的涉獵。在追尋真理的道路上,他聽聞朱熹的“格物致知”之法,心中燃起了探索的渴望,決定親身去實踐,嘗試格竹子之理。
那是一個幽靜的竹林,宛如一個與世隔絕的仙境。陽光透過竹葉的縫隙,灑下斑駁的光影。方正滿懷期待地走進其中,每一步都帶著堅定的決心。他找了一處竹子較為密集的地方,緩緩地盤腿坐下,目光緊緊盯著眼前的竹子。(他神情專注,眼神中透著堅定和執著,彷彿要將竹子的每一個細節都看穿。那目光猶如兩道火炬,熾熱而強烈,不放過竹子的任何細微之處。)
第一天,方正目不轉睛地觀察著竹子的外形,從竹節到竹葉,從竹竿的紋理到竹子的整體姿態。(他的眼睛因長時間不眨而酸澀,淚水在眼眶中打轉,但他強忍著不適,試圖從這些外在的特徵中探尋到竹子所蘊含的天理。他的身體如同雕塑一般靜止,只有眼睛在不斷地移動,記錄著竹子的每一個變化。)
第二天,他開始思考竹子的生長環境,琢磨著土壤、水分、陽光等因素對竹子生長的影響。(方正眉頭緊鎖,額頭的皺紋如同一道道深深的溝壑,腦海中不斷地分析著這些因素之間的關係,卻始終無法得出清晰的結論。他的思緒如同亂麻,越理越亂,心中的焦慮也隨之增加。)
第三天,他試圖從竹子的堅韌和挺拔中領悟其內在的品質,思考這種品質與天理的關聯。(此時的方正已經疲憊不堪,臉色蒼白如紙,雙眼佈滿了血絲,但他仍不願放棄,強迫自己集中精神。他的嘴唇乾裂,卻顧不得喝上一口水,全身心地投入到思考之中。)
第四天,他的身體開始有些搖晃,精神也逐漸恍惚,但他依舊咬著牙堅持,眼睛佈滿血絲,死死地盯著竹子。(周圍的一切似乎都已不存在,只有他和眼前的竹子。他的世界裡只剩下這片綠色的海洋和那無盡的天理之謎。)
第五天,方正的臉色蒼白如霜,身體虛弱到了極點,但他的目光依舊沒有離開竹子,心中不斷地自問:“天理究竟何在?”(他的聲音微弱而顫抖,彷彿風中的殘燭,卻充滿了不甘。那不甘如同一股強大的力量,支撐著他搖搖欲墜的身體。)
第六天,他已經無法正常思考,意識模糊,卻還憑著一股執念支撐著自己。(整個人搖搖欲墜,彷彿下一刻就要倒下。他的呼吸急促而紊亂,身體在風中顫抖,卻依然堅守在那裡。)
第七天,方正終於支撐不住,眼前一黑,昏倒在地。他的身體重重地摔在地上,揚起一片塵土。當他醒來時,發現自己躺在一張陌生的床上,原來是路過的好心人救了他。(他望著天花板,眼神空洞無神,心中充滿了迷茫和困惑,自己如此努力地格竹子,卻不僅未格出竹子之理,還把自己弄病倒了。)
這七天的經歷讓方正對程朱理學產生了深深的困惑,他開始反思這種“格物致知”的方法是否真的能夠讓人領悟天理。
方正躺在病榻上,面色蒼白得如同一張白紙,身體虛弱不堪,彷彿一陣微風就能將他吹倒。(他的眼神中不再有往日的堅定,取而代之的是迷茫和疑慮。那迷茫如同濃霧,籠罩著他的心靈;那疑慮如同荊棘,刺痛著他的思緒。)他回想起這七天裡自己全身心投入到格竹之中,卻毫無所獲,心中不禁湧起一股失落感。那失落如同潮水,一波一波地衝擊著他的內心。
病情稍有好轉,方正便掙扎著起身,每一個動作都顯得那麼艱難。他坐在窗前,望著窗外的景色,陷入了沉思。(微風拂過,吹亂了他的髮絲,卻吹不走他心頭的陰霾。那陰霾沉重如鉛,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他開始重新審視程朱理學中“格物致知”這一理論,試圖找出自己失敗的原因。
“難道是我不夠用心?不夠專注?”方正喃喃自語,(眉頭緊蹙,滿臉的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