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5 頁)
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教父》(Godfather)的幕後天才,準備把S·E·欣頓(S。 E。 Hinton)講述青少年生活的暢銷書《局外人》(The Outsiders)拍成電影,正在挑選演員,湯姆決心抓住機會演一個角色。試演時,他把科波拉拉到一邊,對他說:“我什麼都願意做;我什麼角色都願意演。”他的戰術產生了效果:湯姆得到了史蒂夫·蘭德爾(Steve Randle)這個小角色。史蒂夫在加油站工作,有適應城市環境的巧妙的生存能力。他是誤入歧途的青少年幫派“小流氓”的一分子;他們的死對頭“佃主”則是一群在生活中交了好運的孩子。
湯姆的同伴都很優秀。這部影片的演員名單像一份未來的好萊塢明星《名人錄》,主角有馬特·狄龍(Matt Dillon)、帕特里克·斯韋茲(Patrick Swayze)、拉爾夫·馬喬(Ralph Macchio)、戴安娜·萊恩(Diane Lane)和C·托馬斯·豪厄爾(C。 Thomas Howell)等。湯姆的朋友埃米利奧·埃斯蒂夫和羅布·洛(Rob Lowe)也被選中扮演角色,這就更好了。對初出茅廬的湯姆來說,真正的獎賞則是,科波拉也像《勇者無敵》的導演哈羅德·貝克爾一樣,鼓勵演員們抽時間在一起,共同塑造和研究各自的角色。科波拉還得為影片籌措資金,這意味著在各方反覆討論達成交易的當兒,演員們的排演時間被延長了。
1982年3月初,他們聚集在俄克拉何馬州塔爾薩一所學校的體育館裡,影片預定在這裡拍攝。一個月內,演員們每天可以在緊張而活潑的氣氛中,隨心所欲地討論和挖掘各自的角色。這正是湯姆所需要的。“記得當時我的感覺非常好,我逐漸形成了自己對錶演的直覺判斷,”他後來回憶說,“我懂得了每一幕都大有深意,對電影表演和我自己想要幹什麼也有了更多認識。”他省察了自己作為演員的長處和弱點,意識到自己有一種急智,可以即興插入劇本里沒有的臺詞,在適當的時刻說幾句俏皮話逗人發笑。
馬特·狄龍戲謔地把科波拉叫做“電影教父”。科波拉以極為怪癖和出人意料的方式督促和激勵這些青年演員。他慫恿馬特·狄龍去商店扒竊,還鼓勵扮演一無所有的“小流氓”的其他演員在現實生活中跟真正的小阿飛在一起廝混,以便更為充分地領會自己的角色。為了適應角色,湯姆在削得齊整的頭髮裡灑了很多粉末,在胳膊上印了刺青圖案,每天出門打3份零工;他小時候在學校打冰球時撞斷了一顆門牙,後來補了牙冠,現在他把那枚牙冠取下來,讓自己整個人看上去粗野、邋遢。
可是,科波拉似乎覺得這還不夠。在拍攝現場以外,他把賓館的好房間分配給高消費層次的“佃主”們,他們每天得到的津貼也多;把破舊的房間分配給一窮二白的“小流氓”一夥,他們的每日津貼也少得可憐。就連兩夥人的社交生活也不一樣:“佃主”們在塔爾薩富麗堂皇的俱樂部斯斯文文地啜飲雞尾酒,“小流氓”們則一邊觀看泥水裡的摔跤比賽,一邊大口灌啤酒。截然不同的待遇導致兩夥人之間的關係十分緊張,雙方假戲真做,彼此的敵意在排演雨中打群架的一場戲時終於爆發了。結果,埃米利奧·埃斯蒂夫的嘴唇出了血,湯姆·豪厄爾眼眶青腫,湯姆·克魯斯斷了一根拇指。在拍攝現場以外,雙方繼續較量。4月1日愚人節,湯姆參與了一系列針對另一派演員的惡作劇。
大家普遍認為,在戴安娜·萊恩的馬桶上灑蜂蜜、在她的浴室玻璃上塗寫“亂-糟糟”(就像查爾斯·曼森手下的邪教殺手那樣)的是湯姆·克魯斯。戴安娜後來回憶說:“他們在愚人節洗劫了賓館裡的幾個房間。他們太精明瞭,從女傭那裡拿到了鑰匙。”不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