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第2/2 頁)
通告,於12月10日關閉恤兵部,停止受理一切捐贈。
捐獻金和寄贈物作為明治二十七八年度臨時歲入交納國庫,恤兵部接受的獻金總額2,209,770圓70錢5厘,獻納人數2,164,686人,寄贈物品的估價為708,634圓33錢6厘,寄贈人數949,128人。另有外國人34人捐贈,金額879圓62錢5厘。日本動員全體國民的力量支援了戰爭,作為一個尚不富裕的國度,國民的國家意識卻驚人的進步。國民對戰爭的態度雖曾各執己見,但是在國家戰爭意識統領下,民眾毫不猶豫地支援了戰爭。日清戰爭中,大和民族內在的凝聚力震驚了西方社會,歐美人在讚美聲中開始警覺這一崛起的民族。
第25節:情報戰爭(1)
23 情報戰爭
清國的情報事情
成書於春秋戰國時代的軍事著作《孫子兵法》,在《用間篇》裡最早提出了&ldo;間諜&rdo;的概念。並將間諜分為&ldo;鄉間&rdo;、&ldo;內間&rdo;、&ldo;反間&rdo;、&ldo;死間&rdo;、&ldo;生間&rdo;五種型別,強調間諜活動須任用極為睿智的親信;採用極端秘密手段;執行最機密任務的原則。間諜在歷史上曾經留下許多驚心動魄的故事,他們的成就推動了國家的組合、分裂、再生的過程。清朝時,間諜活動更加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間諜的手段主要應用在官場中你爭我奪、爾虞我詐的內鬥中。
清國的國家機構及軍事體系中均未設定專門的情報機構。長期堅持鎖國政策的清朝政府,唯我獨尊,對外部世界的變化少有積極的興趣。官方政治、經濟、軍事的對外視窗,僅限於派遣公使一途,而外交使節除了施外交禮遇外,在間諜活動上無甚大的作為。尤其在國家戰爭危難之時,非但沒有準確提供有價值的情報,甚至嚴重洩漏各級軍政機密,影響了國家中樞對戰爭的決策。這其中的代表人物,當屬駐日公使汪鳳藻,他在任十八年而碌碌無為,最終因戰爭前的諸多失職被朝廷免官。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