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招攬之始(第1/2 頁)
清晨時分,本是寧靜祥和之際,卻忽聞急報,猶如寒風拂面,令人不禁蹙眉。然而,面對這不合時宜的訊息,陳池僅是以一句略帶無奈的言語輕輕帶過:“此等時辰,擾人清夢,實屬不敬,至少應待人享用晨食之後。”言罷,他聳了聳肩,神色自若地補充道,“至於麻煩,於我而言,不過是生活常態,我本身就是風波的中心。”
李文秀與馬春花聞言,面面相覷,確認他並非宿醉未醒後,才以憂慮的口吻低聲陳述:“我鏢局,不幸遭遇查封之厄。”
“何人如此膽大包天,竟敢觸我逆鱗!”陳池聞言,怒意瞬間湧上心頭,欲起身問罪,卻被李文秀及時勸阻:“且慢,此事尚有轉機,詳情盡在此信中,請過目。”
說著,李文秀從袖中取出一封密函,其上赫然印有何忠之名。她解釋道:“此信昨夜抵達,見你已醉,我們便擅自拆閱,望公子勿怪。”馬春花亦是一臉忐忑,生怕此舉有違禮數。
陳池卻未多加計較,揮手示意無妨,隨即全神貫注地投入到這封突如其來的信件之中。何忠的筆跡洋洋灑灑,雖篇幅冗長,卻字字珠璣,直指要害——鏢局竟已引起大明官府的注意。
陳池心中詫異,自忖與朝廷並無瓜葛,其鏢局一向遵紀守法,按時納稅,更兼維護地方秩序,堪稱業界楷模。何以至此,竟遭官府側目?
何忠在信中道出了緣由:自鏢局榮獲“血紅旗”之譽,成為三等鏢局以來,其聲名鵲起,亦引來各方覬覦。正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陳池此刻方悟,自己雖無意張揚,但實力使然,終難掩鋒芒。
他苦笑連連,心中暗悔,早知如此,或許應更為低調,以避鋒芒。然則,實力非藏物,非意願所能控,且大明官府的舉動,亦非他能輕易揣測。
面對此局,陳池深知,唯有以智取勝,方能化險為夷。他暗自思量,如何在這場無形的較量中,既能保全鏢局,又能不失尊嚴,更甚者,或可藉此機會,進一步壯大實力,成為真正的業界巨擘。在深思熟慮之後,陳池雖心存疑慮,卻也不得不正視何忠的獨到分析。明朝官府對其鏢局所下達的整改命令,表面緣由直指火災安全隱患,責令限期整改,並輔以確鑿事實為依據——回溯往昔,鏢局確曾遭遇那場毀滅性的火災,那場災難不僅讓鏢局元氣大傷,更令紅花會損失慘重。
此刻,陳池腦海中不禁浮現出後世中消防與質監部門聯合執法的嚴謹場景,這無疑是任何商家經營過程中難以預料的挑戰。或許有人質疑此等聯想的合理性,但試想異國他鄉的樂天商場所遭遇的類似困境,便不難理解這份憂慮的深重。
明朝的整改令,要求鏢局徹底消除火災隱患後方能重張旗鼓,然而,命令之中卻未明確整改的具體時限與達標標準,這無異於一道無形的枷鎖,讓鏢局陷入了無限期的停業狀態。面對此等不公,陳池雖心生憤慨,卻也深知以一己之力對抗整個國家機器的荒謬與無力。
尤為值得注意的是,明朝在勒令整改的同時,既未施以罰款,也未顯露絲毫勒索之意,這背後的動機愈發顯得撲朔迷離。此情此景,不禁讓人聯想到探案劇中那句經典的“此事必有蹊蹺”,然而,當詢問之語轉向虛擬的“元芳”時,得到的卻只是無聲的回應。
何忠,這位飽經風霜、見多識廣的老者,以其敏銳的洞察力為陳池提供了另一番解讀:明朝此舉或許是在以一種微妙的方式發出警示,甚至是在暗中保護鏢局免受未知威脅。原來,江湖上的風聲已透露出元國已將鏢局列為敵對目標,一場風暴似乎正悄然逼近。
在這樣一個以利益為重的世界裡,不乏為財鋌而走險之徒。對陳池個人的直接威脅或許難以實施,但摧毀鏢局這一物質基礎卻易如反掌,一場火災便能將其化為烏有。而這一切的根源,竟源自於多年前的一場情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