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3章 一切是經濟的必然(第1/4 頁)
多年以前,大明的學者們已經發現了“王氣”,也就是氧氣,並且分析了空氣中王氣的佔比,給出了大致的重量,北平國子監的學者又發現了王氣的“負面”。
“如果王氣是支援燃燒,那麼王氣的負面氣體則不能支援燃燒,我們人呼吸的氣體裡就是王氣的負面氣體。”一名學者做著實驗。
呼吸出的氣體與生石灰等固體物質化合現象,透過加熱又能從這些固體中再生成空氣。
看不出意義的朱瞻基,仍然給與了熱情的鼓掌。
科學就是如此。
正如中國的學者很早很早以前就發明了割圓術,算出了圓周率很多的位的小數點,數學是科學的根基,但是太過超前的科學知識,的確無法直接作用於生產力。
科學發明與社會生產力普及,兩者缺一不可。
後世在前者上較為落後,但是在社會生產力普及一項上卻有優勢。
實驗不只是這一個單調的過程,學者燃燒了硫磺和磷,磷是學者透過提煉尿液發現的物資,硫磺自古就有,兩者燃燒時吸收了空氣,質量變大了。
煉丹士們燒煉萬物。
化學也是如此。
這是一項繁瑣和枯燥的無窮大的工作,只不過化學有了資料,實驗過程等等,突破了傳統的束縛,走上了更高的階層。
一名學者透過將鉛在氧氣中加熱至較高溫度,得到了紅色的“結晶”,也就是後世的一氧化鉛。
又透過複雜的不停煉製,發現了此物與木炭共同加熱時,質量會減輕,學者告訴場下的“貴人”們,這是因為紅色的“結晶”失去了空氣。
研發司有大量領取津貼的學者,做著尋常百姓看來沒有絲毫功效的事情。
甚至有百姓嘲諷。
隨著民間商行的崛起,大商行的集中資源,以及激烈的競爭下,培育出了更多的研究人員,各項工廠繼續解決的瓶頸得到了解決。
這不是單個人的能突破科學的,而是因為社會的需求,簡而言之,市場的迫切下,無數研究者的工作沒有成效,但是也有少部分的研究者得到了突破,或主動或被動。
在“窮舉法”下,大量的新材料研發了出來,包括紅色的“結晶”,人們發現了這個物質的一些功效,例如可以製作為染料。
大明高度繁榮的市場下,如此鮮明的染料,代表了巨大的利益。
在冶煉行業,紅色的“晶體”可以作為助燃劑,幫助提高金屬的熔點和改善金屬的質量。
因為紅色的晶體可以大量獲得,不像磷的製作過程,所以紅色的“晶體”越來越多的適用於冶煉行業,已經有了專門生產紅色“晶體”的化工廠,坐落於天津地區。
包括此物的乾燥作用,最後被南洋的商行用來加入橡膠硫化的生產過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紅色的“晶體”有一定的殺蟲作用,被殺蟲劑生產廠與農藥生產廠使用,加入了生產過程等等。透過學者們的介紹,朱瞻基帶頭鼓掌,掌聲送了給在場的學者們。
“科學不是單一的。”
“是社會的共同努力,無數的人參與,各行各業的小突破,大突破,最後孕育出來社會生產力的不停進步。”
太子殿下在北平的講話,很快發表在了報紙上。
然後才是郡王殿下歸京的訊息。
郡王參與的軍事行動,打敗了反叛勢力,穩定了天竺地區,開拓了大明的海外市場,並建立了宗藩體系,如此巨大的戰功,如今在大明卻並沒有廣為宣傳。
許多人為郡王抱不平。
在天竺北呆了六年的鄭雒,從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即將進入不惑之年,背靠大樹好乘涼,他與武忠明追隨郡王殿下,靠著出色的才能與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