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第1/2 頁)
&ldo;道心是為善之心,要保持道心,就必須要執著一個&l;中&r;字。這個中字,是帝堯當年傳授於某的。道心雖是一個至善之心,但是,應起事來,不見得一定都對。天下有許多敗事之人,一開始心並不壞。但做起事來或偏,或倚,或過,或不及。毫釐之差,謬之千里。就是因為不能執著這個&l;中&r;字。&rdo;帝堯年齡大了,說道這兒便停頓了下來。歇了一會兒接著說道。
&ldo;現在,你肩上的擔子最重。第一要慎,第二要敬。吾盡吾敬以事吾上,故見為忠焉;吾盡吾敬以接吾敵,故見為信焉;吾盡吾敬以使吾下,故見為仁焉。這三句話,我已試之多年,每每有效。你當取以為法。假使四海困窮,天祿亦從此永終了。尤其可怕的是這張口。事好是這張口,為禍亦是這張口。你細細琢磨,好好的去做吧,我就不再說了。&rdo;
帝舜的諄諄教悔,伯禹洗耳恭聽,深表受益匪淺,再拜稽首。
伯禹主政以後,首件事就是恢復九州之治。他在治水的過程中,早已將九州貢賦規劃妥當。帝舜執政之時,天下是分為十二州的,當時是經帝堯許可的。伯禹當時不願與帝舜方略相佐。現在,他受命攝政了,自己以為正確的方略,就不可能不去實施。何況財為徑國之要,而財又是由貢賦所出。因此,伯禹決定開始實施他的九州貢賦之制。
以前帝舜所制定的五瑞稅賦之法有許多不完善之處,實際上,諸侯們只是名義上接受帝君之令,然而卻不能全部落實。諸侯肯服從帝令與否,一般不甚能看得出來。若某個諸侯有背叛,表面上是看不出來的。當然,帝舜執政時,由於他以德服人,整個社會和諧有序,這種現象沒有出現過。但其他人執政就不好說了。因此,伯禹不得不按自己的方略施政。
伯禹的這種辦法,是帝都集權之法,在管理上比帝舜的方略要更進一層。九州貢賦規定,各地諸侯不但名義上受帝之統率,並且實際上每年諸侯國都必須拿出一定數量的貢賦上繳帝都。貢賦是有一定的規定性。實物的多少與種類,都是由帝來確定。如果那個諸侯每年必須交納的貢賦不能到位,即是背叛之據。
如果在以前,諸侯們還可有託詞,可以推說道路不通,不能朝貢。現在則不能有這個理由。因為,九州的道路在大禹治水之時都已通好。各處之水,多數都與黃河相通。帝都就在黃河之邊,各州水路,都能通於帝都。可以說是條條水路通帝都:
雍州到冀州,從積石山乘船,繞過從前的陽紆大澤,直到龍門山,就可以直達帝都了。
梁州到冀州,由西傾山的桓水乘船,經過潛水、沔水、到渭水,就可以由黃河入都。
袞州到冀州,只須在濟、漯二水中乘船,即可以由黃河而達帝都。
青州到冀州,由汶水轉入濟水,以達黃河。
徐州到冀州,由淮水、泗水逕到黃河。
揚州到冀州,由大江乘船入淮水、泗水,即可抵達黃河。
荊州到冀州,或由江之沱水,或由漢之潛水,穿山到洛水,即可進入黃河。
豫州到冀州,更為方便,徑從洛水就可直達。在治水之時,伯禹已將此方略勾畫於心中。因此,現在用之,則極為便利。
這種帝都集權的辦法,其它人辦不到,伯禹能辦得到。因為,當時洪水泛濫,百姓面臨性命之危的時候,是伯禹平治了洪水,保全了百姓的生命,保全了他們的土地。受人點滴恩惠,當以湧泉相報,亦是國人之美德。伯禹規定的這些貢賦,各地是決無異議的。再者,治水之際,伯禹曾親臨各地。且不說同甘苦,共患難,就是伯禹那種種神力,諸侯們都是親身體驗了的。即是想反抗,亦是不敢的。
☆、易地實驗
易地實驗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