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第1/2 頁)
張興忠行伍出身,一股山東人的豪氣,但到地方接管了酒廠之後,工作卻非常細心、耐心。他這個廠長,始終把關心職工的生活作為工作中的一件大事。為了留住剛進廠的酒師和工人的人和心,他派人把酒師和工人的家屬都接到茅臺酒廠來,盡心地安排和照顧。穩定了全廠的人心,調動了酒師和職工的生產積極性。
自接管了&ldo;王茅&rdo;&ldo;賴茅&rdo;兩家酒坊以後,茅臺酒廠由一個車間變成了三個車間。鄭應才仍為茅臺酒廠的技術大拿,張支雲擔任了一車間酒師兼工會主席。鄭銀安擔任了二車間的酒師,鄭義興擔任了三車間的酒師。
廠子大了,車間多了,但釀酒的裝置還是原來&ldo;華茅、賴茅、王茅三家酒坊的舊裝置,工人的勞動條件仍然十分艱苦,所有的生產勞動全都是靠工人們肩挑背馱。烤酒是靠工人們背煤燒天鍋、到赤水河中挑水;照明用的是菜油、煤油燈;運糧、運酒是用雞公車、牛車拉運;下窖和起窖都是靠工人們一背簍一背簍的從三米深的窖池裡往上背。一個班工人們要背馱酒糟18萬斤。為了在極端艱苦的條件多出酒、出好酒,作為工會主席的張支雲,按照廠工會的要求,和車間的工友們一起加班加點,辛勤工作在生產一線。
為了改變生產條件,儘快正常投入生產,提高茅臺酒的產量,國家又及時撥給了茅臺酒廠43000元資金用於購置必需的生產裝置和原料,茅臺酒廠的生產力有所提高。由於調動了職工的生產積極性,發揮了僅有裝置的能力,1952年就生產出茅臺酒75噸,產值6萬元,盈利08萬元。建廠恢復生產的第一年,就超過三家燒房時的歷史最高水平。在全廠職工的辛勤努力下,初具規模的茅臺酒廠生產蒸蒸日上。不僅產量大幅度提高,而且一直保持著優良的品質。茅臺酒的生產和銷售全面納入了國家計劃,茅臺酒廠從此步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蘇、美、英、法、中5國外交會議在瑞士日內瓦國聯大廈舉行,周恩來總理帶著茅臺酒參加了日內瓦會議。周總理回國後風趣地說:在日內瓦會議上幫助他取得外交成功的有&ldo;兩臺&rdo;,一臺是&ldo;茅臺&rdo;;一臺是越劇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為此,茅臺酒廠召開了隆重的慶功大會。
慶功大會結束以後,全廠職工都到餐廳參加慶功宴。張興忠心情非常高興,端著酒碗先給酒師們敬酒,接著給工人們敬酒。工人們都說張廠長的功勞最大,都要給他敬酒。這下麻煩了,不喝吧,對不住工人們的一片誠意;喝吧,酒量再大也受不了啊!但他還是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每人必須喝一大碗。抓住第一個敬酒工人的手,先幹了一碗,然後等對方也幹了一大碗才鬆手。連喝了三個人後,其他敬酒的人都嚇跑了。
就是這一年,茅臺酒廠因窖底浸水,影響到茅臺酒的質量,引起了各級領導部門的高度重視,張興忠壓力很大,他積極採取相應的解決措施補救,同時購進了一臺25千瓦的發電機和一臺45馬力的煤汽機與一臺小麥粉碎機,以解決照明、抽水和粉碎原料的問題。那種用竹筒接水、靠人工從河裡挑水、以及用桐油燈照明等原始落後的生產方式得到了較大的改進。
建廠初期,茅臺酒廠的工人大部分都是文盲。為了提高工人的文化素質,廠黨委根據黨中央和貴州省輕工業廳的指示,在加強生產的同時,把掃除文盲作為建廠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成立了掃除文盲委員會。提出了&ldo;一手抓生產,一手抓掃盲,生產掃盲兩不誤。&rdo;的口號。
新的工作崗位,新的工作任務,對只會寫自己名字的張支雲來講,的確面臨著諸多的困難。他在嚴把一車間釀酒質量的同時,帶領工人積極參加了掃盲班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