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頁(第1/2 頁)
再者,江南製造局為大清洋務之表率,此次以長江營運之功充盈府庫,以報朝廷,更為各地製造所之典範,若此時勒令其棄長江營運而獨顧其本職,則各製造局、所之經費難以自給,永為朝廷之負累。&rdo;
在載淳和恭親王看來,沈哲給出的理由的確值得深思,而在荀同慶這些清流派的眼裡,除了顧及朝廷顏面還說得過去以外,其他的連藉口都算不上,既然現在他們洋務派自己都說這些製造局,製造所的是朝廷的負累,那就乾脆趁這個機會關門大吉便了,省得以後虧得更大。
不過,沈哲雖然已經闡述了這一番長篇大論,卻還有一張最關鍵的王牌沒有出,而只要這個最重量級的理由一亮出來,無論是清流也好,載淳或者恭親王也好,應該是任誰都找不到反駁的依據,那就是:&ldo;如果朝廷因為法蘭西公使的一句話就制裁江南製造局的話,必然會讓外界以為我大清對法蘭西聽之任之,其它邦國怎麼想無所謂,最主要是英吉利會做何想法?&rdo;
眾人聞言頓時警覺起來,他們剛才都一直在考慮法蘭西的動作,若不是沈哲提了這麼一嘴,險些忽略了,在遠東佔有最重要地位的是英吉利,雖然如恭親王方才所言,如果大清在此時與法蘭西發生衝突,英吉利最大可能採取的行動是保持中立,但不可否認的是,以英吉利作為當今世界頭號強國的尊嚴以及與清帝國具有法律效益的盟友身份可以坐視法蘭西對清帝國頤指氣使,但不會坐視清帝國對法蘭西惟命是從。
見眾人神色稍變,沈哲立刻趁熱打鐵:&ldo;中英兩國之同盟的確尚欠雙方都看得見的&l;誠意&r;,理論上雙方都有示誠的責任,但如今英吉利強盛而我大清待興,實力懸殊,這份誠意大概是需要我大清首先示與英吉利的,就算現在還沒有這個機會,但總不能與法蘭西有過多牽連。&rdo;
載淳剛開始覺得這件事沒什麼大不了的,被沈哲這麼一說才覺得棘手,法蘭西得罪不得,英吉利更加得罪不得,此時他終於真正體會到了&ldo;夾縫求生&rdo;這個詞描繪的是怎樣一番境地。
&ldo;沈大人說的固然沒錯,可是法蘭西……&rdo;從一開始就沒發表過任何意見的荀同慶終於開口,雖然他所代表的清流派對西洋的態度一向都是抵制的,但是在他傳統的儒家觀念中,經商本來就是一件羞恥的事,如今又是因為一個國家機構去和一些個體戶搶生意而引發的矛盾,內心深處對洋人的厭惡固然仍頑強地存在的,可在這件事上卻覺得自己理虧,因此,他和他的同僚李鴻藻都認為,萬事和為貴,還是先言和的好。
可他的話剛剛說到了一半,最關鍵的部分還沒有表露出來就被沈哲給打斷了,儒家向來講究個尊師重道,荀家萬世師表,更是備受敬重,沈哲此舉在這些道學先生眼裡可謂是堪比他當初面聖不跪的大逆不道,可是沈哲這廂雖是以
&ldo;荀大人,恕晚輩僭越……&rdo;
這樣有禮有節的措辭為開場,但面色上卻沒表現出任何的羞赧之態,反而很是理直氣壯,似乎根本沒看見荀同慶和李鴻藻二人的又驚又氣,自顧自說得是引經據典,擲地有聲‐‐
&ldo;晚輩聽聞,東周戰國楚懷王當政之時,楚國朝臣分裂,一方親秦而另一方則以齊為友,楚懷王本應主持大局,拿定主意,卻偏偏心智不堅,朝近秦而暮就齊以致秦、齊二國無一欲以之為盟反以為仇,後來丹陽一役,楚風俱潰,白起拔郢,王氣散盡,即便有曾問鼎中原的過往最終連自己的故土都守不住,只能棄江漢而避走他鄉,此乃前車之鑑。邦國之交,最忌諱的是搖擺不定,上古時代尚且如此,況乎今日?就算英吉利真的是荀大人所說的蠻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