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頁(第1/2 頁)
雖然父子二人之間有一些難以調和的矛盾,但李冼從沒有否認過自己的父親是一個好人,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好官,至少是那種傳統意義上,總是會受到群眾敬如父母式愛戴的好官。
他為官清廉,公私分明到幾乎病態的程度,就是同僚找他談公事的時候無意中涉及到了私事他也一定要把人家拽到內堂來,等私事說完了再把人家拽出去,繼續談公事,反正如果要說私人的事就絕對不能佔用公家的地方。
到最後,基本上來談工作的沒人敢跟他去聊私事,連給家裡人帶個好這樣的話也不敢說。
在公事上,他雖然排斥洋務是個徹徹底底的清流派,但卻並不循規蹈矩,固步自封,而是在他自己的觀念所認可的道德範圍之內對當地做一些傳統的改進,比如興修水利,改造農田之類的,總之是在為老百姓幹實事,也能幹成,至少能讓當地人吃上頓飽飯,享受一個安穩覺。
在這樣一個年代,雖說工業是這個世界的主潮流,但是洋務是要錢的,而且不只是要一點錢,資本主義的發展其主基調就是剝削,剝削自己的人民以及剝削殖民地的原材料和勞動力。
在歐洲,被剝削的底層人有轉而成為剝削階級的希望,但是中國的老百姓暫仍然無可避免的成為被剝削階級,而且在老百姓的傳統觀念裡,這個被剝削的身份不但要跟自己一生一世,還會累及子孫後代,在工廠裡做工,對他們而言無異於失去了土地給地主家做工的佃農,洋務所帶來的實惠暫時還沒能普及到他們的身上。
因此,老百姓打心眼兒裡還是喜歡李冼的父親李大人這樣的好官,讓他們安安樂樂地過傳統的男耕女織,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日子。
朝廷也不否認李大人有能力,可是他為人是在太硬,不好提拔,要想發揮出它的最大價值只能平級調動,哪裡最需要就調到哪裡去,這才有了李冼可以順便去觀光了大半個中國。
李大人是個人才,但是很顯然歷朝歷代,尤其是在一個王朝氣數耗盡的時候,這樣才德兼備的國士通常難有一個善終。
要按客觀而言,雖然李大人這些年被無怨無悔地調來調去,但調去的地方都是集中在江南,的確是被太平天國時期的戰亂糟蹋得不成樣子,但是土地肥沃,底子好,自古都是天下糧倉的魚米之鄉,好好治理,肯定是富庶的。
但是同治十年的時候情況就有了轉變,眼見著江南的元氣恢復的差不多了,朝廷大筆一揮,官職沒變,但把李大人從地理位置上往&ldo;高&rdo;拔了拔,一下子調到了位於黃土高原的陝西。
第三十章 李冼(2)
更新時間2011-3-27 22:10:26 字數:4865
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再清廉有為的官員面對一年都碰不到兩次雨水的龜裂黃土也沒辦法,這片曾經養育了整個華夏的土地已經被透支了氣力,再也沒辦法讓人豐衣足食。
陝西的旱情每年都有,大家早就習慣了,沒什麼好抱怨的,就算旱情之後的饑荒有幾個膽子大的要挑旗學陳勝、吳廣也很快就被朝廷鎮壓下去,大多數人要麼面黃肌瘦地活下去,要麼就去陰曹地府裡吃滿漢全席,年年如此,以至於最後百姓連揭竿而起的熱情都沒有了。
這樣的一個地方,雖然會讓李大人這樣愛民如子的好官感到痛心,但絕不至於給他自己招致殺身之禍。
但李大人到任的同治十年,旱情卻異乎尋常的嚴重,其實也不能完全這麼說,陝西這幾年的旱情都很嚴重,累積到同治十年,終於把大旱導致的災難全部爆發出來‐‐地上的黃土都幹成了沙子,連陝西境內起源的長江最大一條支流‐‐漢水流進湖北境內的時候都幾乎成了一條蜿蜒的小溪。
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