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頁(第1/2 頁)
「唯唯。竹子太輕,需要木板,甩打的時候,木製的打穀桶不容易移動,還更加經得起甩打。」
「唯唯。」
雖然自己僱人之前說好不包食,但看過這些漢子光著膀子在烈日下勞作,並且全是人力,來不得半點虛假。霍香梅決定得給他們加餐。
裹著小魚乾的南瓜餅,裡面有菜蔬的蒸餅,薄荷水都是管夠的,剩下不多的西瓜也拿上兩隻。
吃得這群漢子更加賣力了。
等這八畝水稻完全脫粒了,許三郎向王大兄家借來稱杆。他家賣大彘的,備著。
許大牛,許二牛都過來幫忙。許大牛回家後,三妞,四牛就對他幾乎寸步不離的了,也不主動來找小三小四玩耍了。
在里正還有所有看熱鬧的村民的見證下,許三郎心裡非常緊張的把所有的籮筐都稱一遍。
平均下來居然能達到每畝五石之重,連到過南邊的漢子都不敢相信這個數字了,紛紛要求許三郎再把每筐重新稱量過。
照做了,因為他自己都是不敢相信的。重新做完後還是這個數字。
有人小聲的說,會不會是王大兄家的稱杆出錯了。王大兄沖那個人舉了舉拳頭,可轉頭對許三郎不是很肯定的說,「三郎,要不,換把稱再試試看。」
「可我這沒稱。」
「這有甚麼,我家就有。」里正家兒子連忙大聲應了,「我這就家去,來個人和我一起抬。」
話音一落,就有兩三個小子說,「唯唯。」
等里正家的稱杆抬過來,重新再稱一遍之後,發現數字變化並不大。總數之差只在半鬥之內。
這樣,大家都不得不相信這個結果了。霍老爹已經笑得只見牙齒不見眼睛了。要知道麥子收成好的時候也不過三石多,曾經種過水稻的人很多時候都不到一石。
「三郎,你一定要糶些糧種給我。」王大兄盯著許三郎說。
「明年我也要種,三郎能否賜教。」蘇家阿爹說。
「我都隔了十幾年沒種地,今年還是這之後的第一次。三郎,阿兄明年是吃飯還是喝粥,就靠你了。」張清河說。
「唯唯。」
「唯唯。」
「唯唯。」
許三郎興高采烈的拱手應答,等曬乾後,歡迎各家過來糴糧種,表示各家再送半鬥稻米給家中小娃加碗飯。
最後圓滿結束……
當然不是這樣。
新村在五月的時候,各家出人,沒人的出錢,被村子裡一塊大空地給平整了,用來到時候曬小麥、黍米、黍米之類的。現在先便宜許三郎家裡。
開始時霍香梅還怕太陽下山收稻穀時會收上來一堆泥土,還好這地面不愧是平整過的,就像自家屋子裡的地板,掃地的時候是還有些許灰塵,泥沙,但是不多,用大撮子篩過就好。
反倒給霍香梅想起見過的竹耙子,這會沒有竹耙子,都是直接用鐵鏟子一鏟一鏟的拋開,久了真得考驗手臂力和腰力。
竹耙子不難做。把比價粗的竹子鋸成兩尺左右長,再從中間剖開分成小片,一頭削尖,用火烤彎,再把另一頭用柳條或者竹篾編織起來。最後用一根五尺左右長的竹竿和這耙子釘在一起就成了。
霍香梅跟霍老爹描述之後,不到一個時辰,霍老爹就做了出來。許三郎試用過後,表示非常不錯,還可以用來摟那些落葉和草之類的。當晚對霍香梅的讚賞就是讓她第二天差點起不來。
許三郎覺得這竹耙子在曬稻穀的時候,扒開稻穀是非常的方便的,就是收的時候,不方便,稻穀會從中間漏出來。
想了想,如果是竹竿子前面不用耙子,而是用一塊木板,那就什麼事都沒有了。於是許三郎找上許大郎,一番描述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