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廷歲月011(第2/3 頁)
枚小銀錢、一對藥玉耳墜似乎大家拿到的紅紙包內容都不同,素娥這封算不上不下的那種吧。
藥玉就是玻璃,此時已經算很常見了,不值錢,算是個玩意兒。但那枚小銀錢重也有半兩(此時的一兩有三十大幾克,半兩就是十好幾克,其實也挺有分量的),此時一兩銀子能換七八百文錢,半兩銀子有三四百文呢,這接近於她現在一個星期的工資吧。
對於一個能大方給自己錢的人,素娥真實地覺得要給予一些尊敬日子人就是這麼現實的。
畢竟就算是在宮裡,想過得好一些,也是要花錢的
素娥不願意背後說那些宮妃的不是,還是那句話,禍從口出嘛。所以她也引導著那小宮女說些別的。就說:“那些先不論,總歸是司裡貼補,又不難為我們這些沒錢的小宮女我聽說首飾和冠子都得了,要送去欽明殿了?”
“真想看看給淑妃娘娘精工細作的首飾是什麼樣。”
雖然嚴綵鳳參與到了攢造尚淑妃首飾一事裡,但素娥每天有穿不完的珠眼,還偶爾有機會在一些不重要妃妾的首飾上,實踐拋光、扭結之類的活兒,根本沒有機會看尚淑妃首飾的成品。
“這有什麼的?我帶你去看就是了。”這個小宮女顯然無法理解素娥的‘謹小慎微’,大包大攬起來。
過了一會兒她就又來找素娥,對她說:“成了,你隨我去吧這會兒再不看,東西就要送到欽明殿去了。”
素娥見到了擺在一張黑漆方桌上的幾隻漆盤,盤中盛的就是首飾和冠子。乍一看都金光閃耀,美不勝收,不愧是宮廷造作。不過等素娥仔細看,又有一種大失所望的感覺。
工藝都很精湛,但還是那句話,品味堪憂
黃金珠翠堆砌,這沒什麼不好,大漢大唐,但凡盛世,黃金珠玉都不吝使用,看起來也是煊赫雍容、氣度非凡。但人家是休養生息、民風開放後,自然而然積累出的,自有道理。可眼下麼,說村氣不至於,可也確實‘亂七八糟’。
在唐風、五代之風和本朝初生風氣之間,混亂扭捏。
這也沒什麼奇怪的,都說三代才會穿衣吃飯,意思是一個家族到了第三代才真正有穿衣吃飯上的講究,此前不過是吃飯吃飽、遮身蔽體而已。而現在開國后皇帝都才傳到第二代,穿戴上審美不夠也很正常。
素娥看的雜書很多,就知道很多古裝劇在做服化道的時候就算講究符合歷史,往往也會以那個朝代王朝末期的風尚復原。因為越到王朝後期,越豪華精美,這似乎是古今中外通用的——這一點,清宮劇大概是表現最明顯的。畢竟清王朝的統治集團底子太薄,前期服飾是真的不好看。
王朝初年的風氣,大都是簡樸粗糙而皇室就算簡樸也不能荊釵布裙,若品味不夠,金玉來湊就是必然了。
“太精緻,太美好了!”小宮女不是第一次看這些,但還是有感而發。
素娥見她是真心的,就沒有說多餘的話(也不可能說真實想法,這可是司珍司的勞動成果),只是順著說:“是啊,是很美好希望淑妃娘娘能喜歡。”
東西很快就被送去欽明殿尚淑妃那裡了,素娥也將這件事拋到了腦後。然而令她沒想到的是,一個時辰不到,親自帶人捧著首飾冠子去欽明殿的羅司珍回來了,還是滿面愁容帶著冠子回來的——正如當初‘碧螺娘子’說的那樣,首飾還不打緊,就照現在流行的,搞些新鮮別緻的款式就行。唯有冠子,那可是尚淑妃要拿來找回場子的!
之前司珍司做的那冠子,就很‘普通’,是一頂在素娥看來,形狀有些像枕頭的頭冠,號‘堆枕冠’。
體積足夠大,也很華麗光耀,絕對符合奪人眼球、壓倒其他人的要求呃,從素娥的審美來看,不怎麼好看也是真的。
此時女子流行戴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